作者:林曉雯

去年底,小組姊妹問我是不是有興趣讀一本特殊教育方面的書,寫心得分享在信友通訊上?由於自己對這方面一直有一點興趣,所以我當場就答應了。

我是特教門外漢,雖然曾經在幼兒園當過特教助理,陪伴過聽障和亞斯的孩子,但是對於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一直是只有耳聞卻未曾接觸。我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其中一個孩子在國中階段開始出現拒學的問題,雖然曾經看過兒童心理醫師,但診斷的結果是「沒有問題,只是缺乏學習動機」;後來斷斷續續尋求過諮商師的協助,但三年來,一直在時好時壞的循環中起伏,未曾解套⋯⋯。

讀到這本書,讓我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作者是一位行醫有年的臨床心理學家,在本書中,呈現了他治療過的11個個案的真實故事,這當中有中學生、大學生、成年人、甚至更年期的婦女,都深受ADHD所苦,在人生的許多層面被「卡住」。作者根據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會談中找出問題的方向,經過審慎的評估,開始治療:透過調整藥物的使用、給予患者和家人具體的行動指引、有根據的鼓舞和支持⋯⋯等,來幫助患者從泥沼中走出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的驚覺:「這些個案的症狀怎麼跟我的孩子這麼像?!」(特別是面對上學時的情緒表現)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孩子可能是ADHD,一方面因為他小學階段的學習一直都很順利,常被老師誇讚聰明;另一方面,在他國一剛開始拒學時,兒童心理醫師也並沒有這樣的診斷。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許多高智商的ADHD患者在年紀較小的時候表現傑出,卻在中學、大學或成年階段才出現問題,原因是當學習環境較為單純和結構化時,患者的「缺損」不容易被注意到;然一旦課業增多,學習環境變得複雜,作業形式多元化,甚至工作壓力增大(針對成年患者)……等,都會讓ADHD患者「執行功能缺損」的問題顯現出來。

所謂的「執行功能」,是指「組織並開始執行一項工作、專注及必要時候的轉移、持續有效地處理訊息、處理挫折調節情緒、運用工作記憶,以及監督及自我調節行為」的能力。作者指出,由於大腦生化動力(chemical dynamics)不足,ADHD患者在這些方面呈現混亂,這樣的能力與智商高低無關,但高智商的患者可能更為此所苦,因為他們很容易被歸類為意志力不足,或是不肯努力。然而,『他們遇到的困難……不是單純的覺得無趣或沒有意志力。』」(125頁)

書中的11個個案,除了被診斷出ADHD外,很多同時也有其他問題並存,例如:焦慮症、情緒障礙、強迫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等,然而,透過對症狀的正確診斷和積極治療,這些患者的人生從此轉向,不再被「卡住」。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案例,不但從緊繃的家庭關係和無望的課業困境走出來,最後更決定成為一位心理師,她說:「我要像你以前幫助我一樣,去幫助極需要幫助的人。」(245頁)

這些個案,都是我的「一線曙光」。它提供我一個方向,再次尋求協助。事實上,書中主人翁不乏在接觸作者之前就被其他醫師診斷為其他疾患的例子。我知道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容易正確診斷,同樣的案例,不同的醫師可能有不同的判斷;但這本書讓我能夠「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孩子的狀況,也知道他被卡住可能的原因,在未來和醫師的溝通中,能夠提出適切的問題與有效的對話。

但願,這樣一本書,對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家庭也能有一樣的幫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