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育靖、張佳雯
如保羅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林前九22)
當前的情況
當西方國家還為著在公共場所有沒有自由不戴口罩而僵持不下之時,新冠病毒已快速地蔓延至全世界。同時,南非政府已下令全民戴口罩,違者重罰,並配合以1.5公尺的社交距離,宗教、商業等聚會以50人為上限,追思禮拜只限親人,禁止朋友、家庭間的探訪。然而,還是無法有效抑制病毒的傳播,僅短短數月,南非就以超車姿態,以後來居上之勢拿下了確診數世界排名第5的尷尬名次。
以下我們將以在南非祖魯族中間從事跨文化事奉近10年文化取向的觀察,加上一點點西方國家的文化反思和大家分享。
個別性和群體性
在分享之前,先介紹兩個文化取向的名詞:個別性(Individualism)和群體性(Collectivism)。
一般而言,西方世界傾向於「個別性」的社會文化。東方和非洲地區傾向於「群體性」。在「個別性」文化取向的社會裡,最小的組成單元是「個人」:個人的獨立性,自信心是被看重的,同時,個人的自由是被尊重的。個人評論及批判式的意見是被訓練的,也是被看作有價值的。
而在「群體性」文化取向的社會裡,最小的組成單元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個人的識別在於一個人在所屬的家庭、群體或工作團隊裡的功能和角色。群體的興盛確保了個人的福祉。所以,在一個群體裡照顧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是相當地重要。融洽和彼此仰賴是很有價值的文化表達。然而,個人的意見常常需要依著群體的意見作出調整。
理解並用他人的文化取向看事情
如果嘗試用人們所屬的文化取向看事情,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祖魯朋友,即便不是親人,仍然一如往昔的參加追思禮拜。同時,該場所的社交距離實在令人擔憂,爆棚而超過50人是常見的,招待人員也不好意思阻止人們進入禮拜會場。有些人可能就會問:「那麼這些規定是用來做什麼的?」我們的祖魯朋友自然地想要照顧所屬群體的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即便是鄰居也好,看重向他人表達愛和關懷勝過於遵守規定,特別當有人過世的時候。此時,因為新冠的衝擊,參加次數又勝過先前了。
有一次,我們問了一個祖魯朋友:「為何在新冠病毒的傳染威脅下,人們依舊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失去親人家屬的愛和關懷呢?」「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遵守規定且可能導致自己和他人受到病毒的感染嗎?」她的回答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文化取向的頑強性,她說:「即便死亡也不能阻止我們用這個方式向人們表達愛護和關懷。」
「文化」—沒有比較好的
作為一個外來人,也許我們很容易可以指出所在的「群體性」文化取向的缺點,這缺點很可能就是造成南非確診數世界第五的主要原因之一。讓我們再比較「個別性」文化取向的西方社會,在那裡人們還在為了捍衛個人戴不戴口罩的自由,採取反抗州或聯邦政府的決定,整個社會陷入「個人自我」表述的混沌,而病毒早已侵入人們的生活中。即便,世衛已經公告「戴口罩」是抑止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並要配合常洗手和社交距離的實施。「難道,他們不知道戴口罩可以避免病毒的傳播嗎?不戴口罩反而使他們曝露在感染的危險中嗎?」這個問題簡單到像是說:「難道,有人可以說開車時,我有自由不綁安全帶,而他們不知道不綁安全帶,要是出了車禍,致傷致死率極高嗎?」
回應之前,先學習欣賞該文化取向的美
回到追思禮拜,在祖魯朋友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的有著非常堅固地文化表達一事上,我們當怎麼回應呢?特別是當這樣的文化表達幫助了病毒的傳播。作為一個宣教師,完全避開不參與和不行動同樣也是文化的不適用,並且失去向家屬表達神的愛和關懷的大好機會。過去十年裡,我們和祖魯的弟兄姊妹一起服事,每當有肢體失去親屬時,有的人就會買些食物送去,有的人會來幫著忙裡忙外,有的人會來家裡待上一整天陪伴,下班後,大夥兒會不約而同聚集到家屬的家裡,唱詩、敬拜神,有的作見證、細數安息者的往事,牧師、傳道人分享神的話語,最後,大夥會從口袋裡掏出一些錢,放在準備好的盤子裡作為支持家屬的一點點心意,每天晚上都是如此,直到追思禮拜為止(南非鎖國第三級規定禁止家訪)。這一切都是為了堅固、安慰,減輕家屬失去親人的痛苦。
取捨兩難的處境化
所以,我們需要深思熟慮地處境化後,才能以祖魯族最能夠感受的文化取向回應,否則,我們會自然地以自己(台北)慣用的或自以為對的方法回應,卻不能有效地讓當地人感受到。一方面,我們需要表達神的愛、關懷和照顧之意。另一方面,不能跨越政府為了抑止疫情所立下的規定(雖然,如前所述,當地人可能不那麼在意規定)。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回應呢?感謝神,在南非第三級鎖國開啟了一個突破口,予許「宗教人士以關顧之由進行家訪」並配合所有的規定:社交距離、消毒雙手、戴口罩、唱詩歌只能獨唱等等,對某些人來說,這樣還是太危險了。於是,這一項有限性的開放提供了我們以祖魯文化取向表達關懷的機會。我們可以親自前往,去到人們中間,分享神安慰的話語,與人們同哭、同回憶,一起禱告重新得盼望。然後,不得以地要把追思禮拜(限親人,共50人)留給當地牧師、傳道人來辦理,作為宣教師在「規定」和「與人同在」的兩難中只能取家訪而捨追思禮拜。
宣教處境化是一段需要跨文化宣教工作者長時間觀察,謙卑地向當地人學習、討教,與當地人一同在基督裡成長的過程。目的在於除了宣道者認知到自身傳道方式已被自身的文化取向所影響外,經過處境化的過程,進而以期能夠採取被宣道者(當地人)最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傳道,就如保羅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林前九22)。
代禱事項
1. 為南非新冠疫情能夠有效控制減緩。
2. 為新冠影響下的教會生活,我們能有智慧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