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宓耕
團契,是因著同樣的信仰而相聚在一起,就算志趣、個性、經歷迥異,但仍能分享日常的歡笑和辛酸,並且學習如何跟隨主在世上活出不一樣生命的夥伴。這樣的畫面美好,可能也是許多人剛開始認識團契時,直覺想到團契應該要有的樣子。對我來說也是如此,儘管肢體之間有許多的不同,但應該能自然、真實、毫無保留的分享,且不論是什麼樣的分享,都會被重視且托住。
走過信仰低潮期
然而,帶著這樣的憧憬我逐漸發現,儘管在團契中大家同為學生的身分,乍看之下所面臨的課業壓力、對未來職涯的徬徨有許多相似的體會,但實際上因著學習領域、生活圈的不同,一週六天的日子裡,我們各自經歷了截然不同的起伏,就在那短暫相聚的三小時中,我們該從何分享或理解彼此。漸漸地,肢體間的關係和分享似乎變為例行的事務,當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彷彿又變回各自獨立運轉的小星球。帶著這樣的想法,感覺在團契中愈來愈不容易自在坦然地分享各樣的體會和經歷,甚至是信仰低潮時的景況和掙扎。總會以為這些事情對於其他人來說是無關緊要且微不足道的,相較之下其他的人際關係反而更容易倚靠和支持。當時,我的生活感覺與教會的團契愈來愈疏遠。
從肢體代禱擴充服事眼光
直到大四那年當我有機會成為同工,對於團契的想法開始有些許的不同。在服事的過程中,我的眼光開始從自己身上轉移到身旁的弟兄姊妹,開始意識到過去在等待他人了解我的同時,是否也未能打開眼睛、耳朵和心去認識和關懷身旁的弟兄姊妹們。而在服事過程中影響我最深的,是那時輔導邀請我們幾個同工,一起為小家人們提名禱告,也分享彼此在服事和生活中遇到的難處,彼此記念和擔待。經歷過這段服事的過程,我才發現不僅是相處時間的多寡,在生活中彼此的記念也是建立肢體關係的關鍵。
屬靈家人的互相扶持與互動
而就如耳熟能詳的詩歌〈我們成為一家人〉,什麼是一家人?家人之間一樣會有各自所面對的群體、挑戰,也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彼此所面臨的處境。儘管如此,就是在家外面各自奮鬥的時候,我們仍會把家人的事情掛在心上。當有人還沒回家時,我們也會盼著他們何時回家、路上是否平安。除此之外,家人的關係也是互相的。剛開始服事的時候,我以為服事是捨己、是不斷地給予,但在陪伴弟兄姊妹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受到自己也被弟兄姊妹的分享和回應所感動、激勵,甚或是提醒,因而在回到各自的處境中,面對同樣的人事物,卻可能有了不同的想法和體會。也甚或有時候,家人給予的支持是很實際的,常常看到團契中許多人相約去參加弟兄姊妹的畢業展、音樂會、幫忙搬家、一起唸書⋯⋯等等。
往往就在決定跨出那一步,去參與身旁弟兄姊妹生活的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與身旁的肢體有份。當我們開始成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團契的肢體便除了是同奔天路的夥伴之外,更是能彼此記念、互相扶持的一家人。
(作者為青年團契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