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大容

出埃及記第三十三章7-11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青年主日,願主在我們當中興起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回應主的呼召,委身在主的教會當中事奉。

懷疑信仰的兩種原因

出埃及記第三十三章7節,「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我們很習慣看到摩西、會幕、雲柱,這些都是我們很熟悉的角色和場景。但是這段經文其實是一場暴風雨當中的寧靜,所謂暴風雨就是金牛犢事件─出埃及記的第三十二章4節,「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

從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到三十一章,摩西好幾次上山,從神那裡領受了誡命,帶領以色列長老和神立約,領受神對建造會幕的啟示。到了第三十二章1節,「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裡,對他說:起來!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

百姓受不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等不及,一個是看不到。他們看不到摩西,也看不到那位透過摩西對他們說話的神。這也是我們、還有在我們當中的青少年常常會對信仰產生懷疑的原因。或許你會說,我覺得神沒有回應我的禱告,我等不及了!神真的存在嗎?為什麼我看不到神,也經歷不到祂?

對第一代基督徒來說,信主是一個生命很大的轉變,或許會難以想像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懷疑神、感受不到神,但是這對第二代的信徒來說是非常正常的。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即使他們經歷了紅海,經歷了雲柱火柱,一樣會懷疑神,更何況是那些只聽到長輩講聖經故事的第二代信徒們。

讀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要把這幾章看作是一個整體,講到以色列百姓與神關係的破壞,講到摩西如何為他們代求,直到神重新與以色列人立約。我們對金牛犢事件的印象常常是百姓悖逆神,亞倫鑄造了牛犢,摩西氣沖沖地把法版摔碎,卻忽略出埃及記的第三十二章7到14節,在金牛犢和摩西下山之間,花了整整8節的經文描述摩西和神的對話,篇幅其實比描述百姓拜金牛犢還要多。

跟隨神方得智慧牧養

摩西和神的對話是什麼?當神向百姓大發烈怒要滅絕他們,第三十二章11節,「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12節,「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面對百姓選擇離開神,摩西的第一反應不是發怒,不是譴責,而是為他們向神代求。

這也是我們當中很多青少年輔導所做的,當我們遇到學生出狀況,除了管教指正,更多時候是來到神的面前為他們禱告,求神按著自己的信實來引領他們。

在摩西為百姓的代求中,體現了神慈愛的屬性;可是摩西不是無條件地寬容與放縱,他發怒把法版摔碎、毀了金牛犢、和亞倫爭辯,率領利未支派把那些悖逆神的百姓殺了,也表現了神公義的屬性。

公義與慈愛之間的拿捏,是青少年輔導們常常在面對的課題,到底在學生出狀況的時候,要設立怎麼樣的界線?要用多大程度的同理心面對他們呢?唯有在與神親近的關係當中,才能用最合宜的方式來表達公義、表達慈愛。

出埃及記的第三十二到三十四章裡面,有一個很顯著的特色是神和人的關係非常接近。神和摩西總是面對面有來有往的對話,摩西在這樣的親密跟隨當中,把握住神的心意,學習以神的眼光來看待他所牧養的羊群。

認識神方能真心跟隨

第三十三章7節,「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這會幕和後來由利未人扛抬,有祭司在裡面事奉的會幕不一樣,這個會幕是支搭在營外。因為以色列人得罪了神,神不願意在以色列的營中;神並沒有完全離開他們,可是祂必須跟以色列人保持一段距離。

第三十三章11節,「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在這段經文之前,約書亞只有在聖經裡面出現3次,這是聖經第一次正式介紹約書亞。聖經學者告訴我們,約書亞其實是這個小會幕的管理員,他負責看守這個會幕。同時,他在這裡看見摩西與神面對面,也學習如何親近神。約書亞不只是被要求管理小會幕,他是出於自己的意願不離開。

很多教會都想要把學生留住,希望學生不要離開。為了吸引年輕人,要設計很多好玩的活動、要邀請明星,每次聚會都要有很好的聲光效果……,可是這些都是一時的,教會不可能天天都像遊樂園,天天都像演唱會。要比酷、比好玩,教會外更酷、更好玩的東西多得是。要如何才能讓年輕人真心地願意留在教會裡面呢?唯有讓他們真正認識神、經歷神的同在,這個信仰對他來說有深刻的意義,這樣的不離開才是真實的。

約書亞在會幕當中的服事,是他不離開的關鍵。約書亞是怎麼學會服事的呢?我認為是因為緊緊跟著摩西,看見摩西在神面前的好榜樣,讓他也嚮往這種與神親近的生命素質。

以真實敬拜為少年人榜樣

摩西有哪些榜樣呢?首先「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出三十三7)。摩西搭這個小會幕來禱告不是一次兩次,他是素常搭這個會幕。對摩西來說,與神在會幕中對話是一種習慣。

第二,「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出三十三9)當摩西進入會幕以後,是誰先開口?是耶和華開口與摩西說話。對摩西來說,等候、聆聽神的話才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優先。

第三,「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出三十三11)百姓和摩西形成了很強烈的對比,百姓遠遠地望著會幕,但是摩西卻面對面與神說話。摩西與神的關係是像朋友一樣的。

摩西是約書亞的榜樣,我們每一位也都是青少年的榜樣。輔導最重要的服事,不是帶活動或炒熱氣氛。輔導最重要的服事是真實地活在青少年當中,讓他們看見如何在生活中學習跟隨神。其實這不只是輔導的職責,也是每一位教會弟兄姊妹可以做到的榜樣。

今天是青年主日,學生們來到大堂,跟成人一起聚會的目的,不只是要讓成年人看到「哇!教會有一群這麼青春洋溢的年輕人」而已,也是要讓青少年們看見成年人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在敬拜神─我們是不是專心的、投入的、表裡如一在敬拜,以致於能夠成為青少年的榜樣?

神與人同在永不離開

透過摩西的代求,耶和華願意重新與以色列百姓立約,要摩西找兩塊新的法版帶上西乃山。「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5),在山上,聆聽神宣告自己的名字,這對摩西來說是一個似曾相識的經驗。還記得摩西第一次遇到神的時候嗎?

當神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摩西希望能知道神的名字,好答覆以色列人。「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出三15)這段對話發生在何烈山,是摩西第一次被神呼召的地方。他從一開始的沒落、逃避,到對神堅定信靠,轉變的關鍵就是他在何烈山上遇見了耶和華。

去年二月教會從舊堂搬遷到華神和伯大尼,青少年們也搬到了一個新的聚會地點,這個地方叫做何烈館。何烈山是摩西初次遇見神、被神呼召的地方,我們也希望每一位學生在何烈館被神呼召、遇見神。

我一開始有說,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是一個整體。這段故事的前後在講什麼?第三十二章之前,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講解會幕的建造方法。會幕是神與人同在的象徵,神正在述說祂自己要怎麼樣與人同在的時候,以色列人卻用金牛犢來背棄神,宣告要離開神的同在。在第三十二到三十四章當中,象徵神與人同在的那個大會幕的建造被暫停了,取而代之的是摩西的小會幕。面對以色列人的背棄,神雖然要在營外與他們保持距離,仍然透過這個小會幕與他們同在。

當第三十四章神與以色列人重新立約以後,在第三十五章20節,「以色列全會眾從摩西面前退去。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用以做會幕和其中一切的使用,」大會幕的建造開始了,神仍然與以色列民同在。

在今天經文當中,我們不只是看見摩西與神親近、為以色列人代求,還有約書亞忠心管理會幕、效法摩西的榜樣;我們更看見,摩西和約書亞能夠親近神的關鍵,是因為神才是那一位不離開的神!面對以色列百姓的離開,神卻選擇不離開,以會幕彰顯祂自己的同在。

今天神的帳幕就在我們中間。「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二十一3)願我們全教會從老到少,無論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的基督徒,都要看見神是這一位不離開的神。

禱告

天父,我們是一群容易懷疑,容易離開祢的百姓,但祢卻讓主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支搭帳棚在我們中間,成為永遠與我們同在、真正的會幕,謝謝祢,因為祢是不離開的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呂琪、黃康玲整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