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茗芬

本來預估喝完一杯咖啡前就能流暢讀完。沒想到在閱讀第一章時,我就停擺不前,必須停下來重新梳理自己禱告的心態,以及潛藏當中許多的自以為是。

生命換軌的陣痛感

身為家族的第一位基督徒,最初探索追尋基督信仰的旅程,並不為家人所理解和支持;基督徒視為理所當然的教會生活和肢體人際連結,對我都是陌生的新學習,就像建立全新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幾年後我才明白,追尋信仰的旅程像生命換軌,有不適的陣痛感,視野常有被濃霧遮蔽的朦朧時刻。

禱告中的心靈親密之旅

在那段時間,身旁常有熱情的基督徒環繞和給予引導,只是生命換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行窄路過程,心裡常感孤單。奧妙的是,這份心靈的孤單感將我推向上帝,樂意用禱告緊緊抓住神,展開在禱告中的心靈親密之旅。

追尋信仰的旅程,除了花時間學習聖經真理,便是禱告的操練與學習。後者,對我是自然且親近的:或在獨處時開聲向神喃喃低語,或清晨、生活空檔、夜深人靜時,在手札裡寫下一日的感想和收穫。學習禱告的過程定然會遭遇瓶頸,這使我養成閱讀「談禱告」屬靈書籍的習慣。這類閱讀開啟一扇遼闊的窗,打開時間的洪流,進入不同時代聖徒、使徒的心靈深處,他們寫下對禱告的體會和深刻認識,某程度也照映他們歸屬於神的皎潔信仰生命,讓人駐足與深思。

禱告—專注得著神自己

我們的禱告習慣,很容易從尋求神的祝福、拯救、醫治與供應出發,只是這類禱告角度無法讓我們與神有深邃的親密關係。因為我們的禱告常常是定睛在神手的工作,專注的範疇也很小—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的眼和心認為重要的人與事。而上帝關注的焦點和範疇常和我們預設的不同,我們會經歷祈禱不蒙應允,所求不蒙供應—神的缺席或神的沈默,雪上加霜的,我們會看到身旁有人在類似的需要得到神的回應—神的「差別回應」。

禱告不蒙垂聽的經驗,會挑戰我們與神之間順暢的關係,冷卻了我們追尋神的熱誠與信心。事實上,這也是恩典的契機,神要轉化我們從吃奶的嬰孩,長大為能吃乾糧、心竅習練為通達的成人。這個禱告課題的轉化,意味我們與神的關係更深入—從專注得到神手的工作,到專注得著神自己。後者是信仰生命的核心,我們如何能更全面降伏在神裡面,把生命主權歸給祂。

禱告的本質和信仰核心課題一樣,是許多人眼盲的心態困局,這是《禱告第一課》回應的主題。這本B5尺寸的小書只有144頁,6章處理6種困住禱告的心態,文句流暢沒有艱澀字詞,本來預估喝完一杯咖啡前就能流暢讀完。沒想到在閱讀第一章時,我就停擺不前,必須停下來重新梳理自己禱告的心態,以及潛藏當中許多的自以為是。

敬畏神,禱告的心謙卑歸零

作者布倫大主教在第一章提出「不要抱怨上帝缺席」。他用這個人們常有的普遍心態為命題,重新爬梳禱告中與神相遇的真諦,光照禱告中我們對神的心態,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敬畏。唯有回歸對神的敬畏,禱告的心才能謙卑歸零,這讓聖靈引導我們的眼光,對生活需要與困境有不同的看法,在神面前提出的禱告自然就隨之改變了。敬畏與謙卑會幫助我們有耐心和空白,能等候與接納神的時間,以及和我們預期不同的回應,包括不蒙應允。因為在祈禱的過程,我們已經歷與神新穎的相遇,即便禱告結果不同於預期,我們的心在相遇中已被神完滿的觸摸、得著滿足。

事實上,這本小書,我花了很多日子,喝了很多杯咖啡才真正讀完,一杯咖啡大概只能思考一章裡提出的一個小命題,通常一章會提出數個小命題。這些問題是一次次的光照和篩網,能幫助我們從禱告與關係的角度,來回溯自身的信仰旅程,展開深度的省思,在省思時聖靈擊破擠壓在心靈角落的堅固營壘,更新我們對自己、對神的認識,拓寬我們的靈性視野和敏銳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