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迺駿
同工們一起激盪發想討論考量,發展出適合親子團契「一日生活圈」的牧養形態大方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田園畫家米勒的 〈 三鐘經 〉(L’Angélus)(又名〈晚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畫作。而另一幅我個人也很喜歡,不過名氣小多的畫作〈牧羊女及其羊群〉,畫家特別以自己女兒扮為牧羊女臨摹,似乎也是以田園中的禱告為延伸主題,田野仍然全然地恬靜安詳,背對羊群的牧羊女筆直嚴肅的身形中,似乎透露出一縷淡淡的憂傷。而當觀眾的視線從前景的主角,自然移動至羊群時,往往會輕聲一笑,因為似乎所有的羊隻都很「配合」地面對畫家,與女主同樣擺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的姿勢。
白日歡源共享,協童集中牧養
從去年第三季開始,相關親子團契(幼契、青少契、伉儷團契、雅歌團契)同工們,一起激盪發想,數次討論,未來最適合(以上)各團契共同得益的牧養形態為何?從最直觀的同步調整聚會時間,到歸納不同團契特質共通點,再演繹到各團契牧養特色,裡裡外外正反考量,逐漸一起發展出適合親子團契「一日生活圈」的大方向,以下將分四個部分,向主內家人們簡介其形成緣由。
1. 親子團契聚會集中白天活動
多年來全家都在週六晚上時段(7–9點)出動,聚會後全家趕忙回到家,小孩可能多要到晚上11點後才能上床睡覺,大人尚且還要預備第二天早起參加主日聚會,及各項主日服事。
若全家人調整為晚餐前同時聚會,應當更為適合親子族群同進同出之生活模式,將親子團契的聚會時間,一起同步調整到週六下午白天時段(約4–6點),白天參加團契聚會,而晚上則擁有充裕的時間顧及家庭生活。
2. 幼兒/幼契同步資源共享
目前週六大人團契時間,同時間兒童教育包括:
(1) 幼兒(看顧/品格)學齡前教育:由於雅歌團契、伉儷團契大人聚會時間不同,而分下午及晚上兩時段,因而需分別預備兩套老師人力各自操作,形成資源使用分散。
(2) 幼年團契(國小階段):目前在週六晚上7:00–8:30聚會,多年來參加下午成人團契4:00–6:00聚會的家長們,需要從下午6:00後等待至幼年團契晚上8:30聚會結束後,再接小孩回家。
綜合以上現況,大人小孩(幼兒、幼契、伉儷、雅歌)聚會時間若能同步調整,至週六下午4:00–6:00同一時段,其優點為:
(1) 一套老師的人力,即可同時提供教育,予兩個團契幼兒共享。
(2) 兩團契之家長及小孩,都可同步進退,再不需多費時等待。
3. 學齡前-高中家庭協同牧養規劃
從襁褓中的幼兒到高中生涯的青少年階段觀察,其主要(日常/學校/教會)生活向度緊密與父母及家庭結合。而教會及團契生活之牧養規劃,與此緊密生態圈密不可分,父母與小孩之:夫妻、親子、手足、心理、健康、信仰、家庭、學校、人際⋯⋯等千縷交織的關係,自然呈現出一個基督教家庭,與教會團契之綿密生活網。
教會針對家庭大小成員此重要人生成長階段,放眼未來數年,相關牧養團契(幼契、少契、青少契、伉儷團契、雅歌團契)協同規劃,實為重要的親子牧養趨勢。每年各團契除各自尋常聚會內容外,也一起跨團契彈性規劃牧養(親子、父母、夫妻、學生⋯⋯)功能之聯合聚會、特別講座或協同活動⋯⋯等,以期相關親子團契間,彼此共識更深、更有效協同支援,首尾各環節兼顧。
4. 各團契牧養能量集中
協同牧養生活圈之下的各個團契,往後更能集中能量於其所專注牧養之族群。例如:伉儷團契集中牧養新婚∼國小小孩所屬之家庭;雅歌團契集中牧養國高中青少年所屬之家庭。(幼契、少契、青少契牧養對象及升級傳統素來明確,即不需再說明)。牧養族群明確集中之優點有三:
(1) 團契牧養對象及聚會安排重點明確,舉凡相關小組關懷、全團契聚會及活動安排,經年牧養經驗及專精度越發豐富,累積為寶貴團契資產。
(2) 大人若能配搭小孩升級,各團契經年都有新血輪替,避免團契成員累積固化,及契友年輪及生活形態差距越大。以期各團契常保有進出流動性。
(3) 隨著家中小孩學齡漸長,相同生活階層的熟絡父母契友,感情也能逐年成長,一起提升。
一個提議之所以能被稱為「好主意」的先決條件,是所有相關的群體,全然依靠聖靈引領下,都能一致同感前行,彼此都願意在不同程度犧牲下,成就全體的最大益處。
目前相關各團契,繼續在朝著此大方向溝通並前進,求主引領美事於神預定之日成就,未來親子團契每位成員因而得益蒙福。更懇請主內家人們,為此美事代禱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