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鈞凱
我們的孩子從網路建構了自己喜歡的「視界」,他們需要另一個視界,而我們有義務以真實委身的團契生活,向他們展現群體的榜樣。
個人、家庭與群體
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西一13)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弗二19)
聖經在比喻神與我們的關係和信徒時所用的字都代表群體:基督/新郎與教會/新娘、葡萄樹與枝子、牧羊人與羊群、頭與身體/肢體⋯⋯。
歌羅西書將我們這群得救的信徒描述為「國」(西一13),以弗所書描述我們是神「家」裡的人(弗二19)、靠主聯絡的「房」(弗二20–22),這些都試圖傳達聯合、交流、團契的圖像與概念。經文也指明我們領受救恩的同時,是被連上基督,也連上基督的身體(其他信徒)。
信主後我們與弟兄姊妹之間的「團契」是事實,我們是同一個丈夫的妻子、同一個頭的身體、同一個王的國、同一個牧羊人的羊、同一個父的家、同一個基礎的房屋,因此團契是必須,不是選項。
身份的重建與定義
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約壹一3)
中國文化,以家庭的觀念來界定個人的身份或所屬的群體。聖經也是如此,猶太人因長期受外族管治逼迫,越來越重視血緣,後來更用家庭的觀念來定義或描述他們的群體關係:神是父、彼此是弟兄姐妹,然而現在的潮流則是越來越重視個人意識,每個個體努力展現自我的獨立性。
我們的孩子身為3C原住民更是如此,資訊的進步讓他們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社群體會,社群媒體取代了實體交流和社群活動。我們的孩子從網路建構了自己喜歡的「視界」,從網路世界、社群媒體、同儕取得認同,更進一步以這些虛擬身份定義自己。他們需要另一個視界,而我們有義務向他們展現群體的榜樣。
父母、家庭和教會的團契,都是向孩子展現真正符合救恩新身份的 Community,彼此有 Communion 和 Connecting,在團契中他們可以聽、可以看、可以學著行出來。
美麗新視界
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誡,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15–16)
2000年加入信友堂大家庭,從信友團契乖乖被趕到伉儷團契,在哥姊們升活水時被勸留伉儷,一直到現在的雅歌團契,在這22年的團契生活中結婚、養育三個孩子。
我們在這些年的團契生活領受了許多恩典,從生活幫補、育兒撇步、屬靈教導、服事榜樣,樣樣真實樣樣豐富,也享受著與弟兄姊妹之間的交流和彼此服事。
大女兒從幼契、青少契、一路到青契,我們看到她從年幼時跟著父母來,青少時期跟著朋友來,也跟著朋友去,一直到後來逐漸真正認識團契的意義,而委身服事。
幼契主日學老師們的啟蒙撒種,青少契輔導們的陪伴澆灌,以及青契輔導們的引導扶持,使孩子們在謊言充塞的世代逐漸重整自己的眼光,也清楚自己的身份是羊群中的一隻、是這國的民、這身體的肢體、這大家庭的弟兄姊妹。
這當中除了父母和輔導們的教導與禱告,相信都是神的恩典與聖靈的工作。也相信孩子在這成長過程中的聽、看、行,自己經歷了與神與人美好珍貴的團契。
若把家庭團契(雅歌和伉儷團契)與學生團契(幼契和青少契)畫為一個村落,這村落當屬信友堂最大的村落,現在因著有限的空間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各自以獨立聚落生活,但完整的村落圖畫實在太美好。
美麗的畫中有同屬一個基督的家庭群體,以不同年齡的個體被圈為一個個獨立但又歸為一體的羊圈,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誡,心被恩感歌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