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玉峯
經文:以弗所書第二章11–22節
打破對呼召的既定想法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走上蒙召的路,我自己1974年在台北信友堂信主,一直都是大家所謂的帶職事奉。然而,帶職事奉需不需要呼召呢?以弗所書第四章11節提到:「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使徒典型的代表是保羅,他是帶職還是全職?帶職或全職,差別是什麼?這裡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不要太快用一個詞去定義呼召。
三種呼召:神學的呼召、奧秘的呼召、教會性的呼召
以弗所書的第一、第二章是一個深厚的基礎,讓第三、第四章這些有呼召的人,能從上帝的眼光看這整盤棋局是如何發展。第二章我給它取名叫 theological calling(神學的呼召),一種氣勢滂礡的神學性呼召,就是上帝從創世以前開始,看呼召是什麼樣子。
第三章保羅要展現的是他自己呼召的來龍去脈,我取名為 mysterious calling(奧秘的呼召),這是基督的奧秘、福音的奧秘。它有兩層意思,第一是之前沒有人清楚,現在因著基督耶穌所作成的工,開始清楚;第二是因著聖靈在基督作成之工的基礎上,人開始在教會裡面作這樣的工。當神學的上帝其永恆的呼召臨到個人的時候,祂在人身上有特別的工作,是除了自己知道、卻不容易講清楚的部分,是奧秘的,然而即便沒有兩個人的呼召是一模一樣的,上帝的心意卻是一致,祂整盤棋局的想法沒有改變。
第四章保羅要告訴以弗所教會,在他之後被神興起的人,如何成為上帝呼召的器皿在一起配搭,我取名為 為corporate calling(教會性的呼召),就是教會群體的呼召。上帝不是呼召你,祂是呼召了教會,然後才有你。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你,只是肢體。我認識一些宣教士在宣教工場跌倒、退後之後,選擇回到世俗世界中,這沒有什麼不好,然而他們的困境是沒有教會,他們一直身處個人事工裡面,個人的事工雖然重要,卻無法「世世代代」。第三章21節保羅的呼求是:「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上帝的這盤局,不是只有你自己。你若是不在整盤局裡面跟其他的棋子放在一起,這盤棋可惜了。你要不要進到上帝這世世代代的大棋局裡?
「你們」、「我們」都死了
以弗所書第二章分 1–10節、11–22節兩大段落。最近5到10年一些新約學者開始注意,保羅在他的書信裡面用「你們」、「我們」,有比我們所想更深的含義。如果以弗所教會是個外邦人的教會,「你們」就很清楚是指外邦人;那「我們」是誰?保羅是個代表人物,代表猶太的基督徒,就是從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現在相信的猶太人。保羅說問題分兩部分:第 1 、 2 節是「你們」,「你們」從前「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好像現在的「悖逆之子」,結論是外邦人沒有信主之前,是悖逆神的。那麼猶太人呢?第3節他們不信主的時候放縱肉體的私慾,叫「可怒之子」。悖逆之子、可怒之子,在以弗所書都有自己的涵義,重點是:你們、我們從前都死了。
「死」是什麼樣子?第2節的「你們」死在罪惡過犯之中,意思是行事為人活在另外一條路上,這條路主要是跟隨今世的風俗;那麼「我們」呢?保羅說,不認識耶穌是基督的時候,我們猶太人是跟著肉體和喜好走。各位,你的呼召如果沒有放在 theological(神學的)、mysterious(奧秘的)、corporate(教會的)這3個呼召平台上去看的話,有可能是個人的私慾。舉保羅為例,他沒有信主的時候,愛不愛神?有沒有目標?他可以不要命。但如果保羅在二章3節是一個反省的話,他說自己從前是跟著私慾走的,私慾可以表現得非常敬虔。
猶太人、外邦人、世世代代
再來看這盤棋局是怎麼下的:第 4 、 5 節「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兩堆死了的人(猶太人和外邦人),上帝怎麼讓他們活過來?祂有豐富的憐憫,祂的憐憫帶出大愛。保羅在羅馬書講到「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福音在歷史裡就是有先後順序,這個(猶太人)先(外邦人)後活過來的順序有重要的意義:「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這第7節的經文主詞是上帝,上帝要將祂極豐富的憐憫與恩典,先落在猶太的基督徒身上,讓他們先看見自己的問題,領受恩典,然後再把恩典帶給其他的人。
在這樣一個呼召的平台上,上帝看的是兩大類:第一個時空裡猶太人進來,然後領受恩典的猶太人把這個恩典傳給後來的世代;後來的世代有外邦人也有猶太人,這是第一盤局。第二盤局,是外邦人跟猶太人進到第二個處境裡,他們得著了這個恩典,再去傳給他們之後的世代:「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二7),對保羅來說我們是後來的世代,對上帝帶領你去服事的那些未信主的族群來說,他們是後來的世代。所以,三章21節的禱告是真實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後來的世代可能是跨文化的、可能是周遭的族群……不知道是誰,但一定是照著保羅那個世代開始的,他們先蒙了憐憫。
上帝的憐憫使人活過來
第二章 8 節 「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這句話是順著「我們」(猶太人)講下來的,上帝如何用恩典憐憫猶太人,猶太人就把恩典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其中就有以弗所的「你們」(外邦人)。換句話說,猶太人、12個使徒在耶路撒冷的見證裡面如果沒有恩典,只注重能力,是看不見後來的世代、看不見這麼大的憐憫,這憐憫叫本來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人,現在可以與基督耶穌一同活過來。只有上帝的愛和憐憫,透過世世代代的傳遞,才能讓死人變成活人。如果保羅是代表性人物,他活了,下一個動作是叫那些死的人也活過來,怎麼做?就是活出極大的恩典,顯給別人看,讓人也跟他一起活出極大的恩典。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保羅講了兩次(第5、8節),而第5節的上文與第6節的下文都是在講「我們」,講的時候就是在提醒自己:如果以弗所人沒有走上恩典這條路,就是保羅的問題;如果保羅沒有走上恩典這一條路,他如何能傳福音?對保羅來講,當他蒙了憐憫,當上帝的大愛臨到他的時候,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你們也是這樣」,因為「你們」隨時隨地都在鑒察我是不是已蒙憐憫。當保羅看見神的計畫裡有猶太人,有外邦人,有猶太人先看見外邦人,這一切「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這是恩典);「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這是信心)。恩典跟信心,是救恩裡面最重要的兩個成份。
第 8 節 「這並不是出於自己」,原文的「這」指的是什麼?上下文最靠近的是「信」跟「恩」,但信、恩兩個字的詞性是陰性,而「這」是中性,所以可能性不大。「得救」一詞是陽性,也不可能;我有一個假設:第4節「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這是經文中靠近「這」的另一個可能選擇。為什麼會有救恩?為什麼會用恩典和信心來成就這個救恩?因上帝有豐富的憐憫。如果保羅說這不是出於自己,不是出於行為,他在提醒誰?每一次講到「你們」,他都在提醒自己,我覺得這就是「呼召」,每一次當你的生命往外展露時,同時也會檢視自己是否具備這樣的生命。
我們都是上帝的工作,人人都有呼召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如果在上帝的計劃中,神學的呼召裡有猶太人、外邦人,有前一代、後一代,那麼個人有什麼特別的呼召?沒有特別呼召的人,應不應該要有一個呼召?其實沒有特別的感動和負擔的人也有呼召,只要信了,不管是猶太人外邦人、前一代後一代,就在上帝的全盤計畫裡,我們都有一個上帝預備好的工作要我們做,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棋局裡。
這一講的主題是「新人」,新人的前提是有一個活人,顯明給後面一個死人,讓後面的死人跟前面的活人,變成都是活人,這是上帝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創造出來,所以我們在呼召裡面,是一個新的創造,要叫我們行善,是上帝預備叫我們行的。如果我們是上帝的「工作」(有人翻成傑作),是上帝新創造的形像和樣式,那這樣式裡面就先有猶太人,後有外邦人,先死的後死的、先活的後活的……都在一起活,成為一個新的人。這是上帝再一次在基督裡,創造屬神百姓的一個關鍵的工作。
蒙召進入合而為一的新群體
這個工作往下走,第 14節「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合而為一」原文是將兩下做成一;第15節「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這裡的「造」是創造,「新人」是單數,指的卻是一群人。總之這是上帝的工作,我們不論是在教會、職場、家庭或其他崗位服事,又或者在本地、去海外宣教,上帝要把兩個合在一起,做成一個。以弗所書中所講的「人」基本上都是群體的概念,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蒙召是進入一個神呼召的群體,你不可能離開群體,也不應該離開群體。如果上帝把你留在教會,教會就是你的群體。
可見第二章 1–10 節是恩典,世世代代的恩典;第11–18節是平安(也翻作和睦:第14節「耶穌是我們的和睦」;第15節「他為我們在十字架上做成了和睦」;第17節「傳和平的福音」)。整個以弗所書或保羅書信就是這兩根主軸:恩典、平安,保羅一開頭就說:「願恩惠、平安從上帝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弗一2)這一段聖經反覆的讀,會打動你:你是有呼召的。當你不知道要去哪裡,這裡就是你的呼召。求上帝呼召每一個人,不需要特別,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呼召。所以你來這裡不是要找異象,而是回過頭去看,你屬於哪一代?總有一代屬於你。
禱告
感謝上帝,祢那超乎眾人之上、冠乎眾人之中、住在眾人之內,那個永遠的心意,照著祢創造的美意,再一次做成在我們當中,做成在我們的教會,做成在我們要服事的那一局當中。讓我們不再孤單,不再是個別的,讓我們不單只看這一代,也看世世代代,讓我們不單只覺得我們需要有負擔,卻看不見原來上帝早就把那個超過我們個人所求所想的負擔,交託給祂的教會,交託在祂話語裡面。謝謝主,垂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21年信友堂尋求宣教「蒙召」退修會信息,趙家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