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正

我深信神不誤事,人看為錯的,上帝還是以祂的恩典帶下祝福。

正值信友堂建堂3.0之際,回頭思想建堂1.0與2.0的故事,心裡非常感恩(註1),在信友堂的歷史旅程,看見上帝的手在我們當中持續不斷、信實慈愛的引領。雖然有些時候,教會先輩們、包括我們,所做的事不是很準確,甚至有錯誤,這些並不影響上帝對信友堂的引導和恩典,如同以賽亞書所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神)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神)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十五9)

神的伏筆:買了一塊不能蓋教會的土地

信友堂起源上海(註2),來台北後,起初借濟南路長老教會場地,在主日下午3點崇拜。之後聚會人數增加為近百人,便想建立堂會。當時社會的經濟是相當弱的年代,先輩們仍有心想建立禮拜堂,並決定買一塊地。他們在信義路上找到要買的地,以當時新台幣75萬元買下486坪的地(註3)。當時先輩們並不了解台北市都市計劃,不知道所買的地是七號公園預定地的一部分,也就是日後我們稱為大安森林公園的一部分。

有了土地後,先輩們開始籌措建堂款項,準備建堂時才驚覺這塊地不能建會堂,因為是七號公園預定地。經多方走訪與了解,確認這塊地不能建會堂,但擁有土地權狀,將來政府會徵收使用。這對先輩們是晴天霹靂,花錢買地、做建堂計劃,結果卻是一場空。先輩們仍決定維持土地所有權,便在地的周邊蓋圍牆,當時仍有人跑進去蓋違章建築(註4),無視先輩們的溝通和阻止。

難處中神預備恩典,神使用在信友堂聚會的鄭邦琨執事幫助先輩們。鄭執事熟悉土地和政府法令,他告訴先輩們:「公園預定地不能蓋教會,唯一的方法是維持土地,使土地權狀屬於信友堂,而維持的方法是每年繳稅。」先輩們說:「我們不能使用土地蓋教會,將來土地會被政府徵收,這樣還要繳稅嗎?」鄭邦琨執事堅持地說:「最好的方法是每年好好繳稅。」

後來韓偉長老告訴我,當時教會有3–5年沒繳稅,韓長老聽了鄭執事的勸告,補齊沒繳的稅,之後教會便一直繳稅。雖然無法使用土地,也無法趕逐土地上的違章建築,教會仍每年繳稅,並持續在這個狀況中等候神(註5)。直到美南長老教會希望能一起蓋會堂,才啟動信友堂建堂1.0(註6)。

神的恩典撫育信友堂成長茁壯,需建立新會堂

信友堂1.0是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有彩色玻璃與教堂式屋頂;二樓是禮拜堂、約能坐200人,二樓後面有個小閣樓;一樓是辦公室、兒童主日學的教室、一間小圖書館、一間聚會的教室,那時有信友幼稚園週間使用一樓場地。當時聚會人數不多,教會場地夠用。

我和師母是1979年9月17日來信友堂事奉(註7),初來教會時,我對信友堂認識不深,也不懂如何在教會牧會,誠實地的說,當時我心裡很膽怯,不知道能做什麼。在聖靈引導與教會長輩教導下,我明白建立主日崇拜是第一要務。3–5年後信友堂逐漸增長,從170人(加上兒童主日學約200人)成長到約300人。

1984年是我來到信友堂的第五年,那年三月我們植堂、建立石牌信友堂,韓長老同年八月安息主懷。韓長老的離世對我們是非常大的不捨與痛苦,他是忠誠愛主的長老,把一生都交給主,一生奉獻給信友堂,我們都很懷念他。韓長老安息後,我們都覺得自己不行,便轉型為團隊事奉來帶領教會。

1984年後教會繼續增長,增加崇拜與團契。1979年我初來教會時,教會只有信友團契、社青團契、青少年團契、兒童主日學、姊妹會。之後有伉儷團契、大專團契、高中團契、國中團契;信友團契和伉儷團契後來又分出很多團契,姊妹會也分出拿俄米團契與迦勒團契。

信友堂2.0建堂:推展宣教工作

1986–1987年,我們開始看重宣教工作,1987年教會舉辦第一屆差傳年會,教會人數增長到400–500人,教會空間使用起來太擁擠,便興起建堂的想法。面對建堂雖然心理壓力很大,我們內心建堂的負擔也很強。在不斷地的禱告尋求中,神使我們有相同的建堂心志,深信上帝的恩典能幫助我們建立新會堂,我們深願新會堂成為宣教大樓,來服事主、服事教會與服事各地各方的需要。主的恩典使我們清楚建新會堂是為做宣教工作,主的恩典使長執會同心合一,在1987年定意要在原址上建新會堂,預算是當時新台幣4500萬。當時教會只有約1000萬現金,我們憑信心開始建堂,自1988年3月拆禮拜堂,到1989年9月獻堂禮拜,費時一年半完成信友堂2.0。

我們委託陸弟兄為建築師,他的妻子楊姊妹為室內設計師,當時我們對會堂的想法:要建最大聚會人數容量的禮拜堂、很多間教室、簡單的辦公室,與一些基礎設施(廁所,走廊,交誼廳)(註8)。二樓與三樓的崇拜主堂有兩項要求:第一,空間儘可能挑高;第二,空間內不能有柱子,柱子只能立在兩邊。因為崇拜主堂上面還需承受四樓和五樓的重量,使第二項要求是很大的挑戰,感謝神賜智慧巧思,幫助建築師與設計師克服困難。

拆除舊會堂的過程,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工人覺得教會是容易的拆除工程,唯獨不敢拆除主崇講台的木製十字架,甚至要工頭請別人來拆。後來我跟他們解釋,十字架是耶穌愛的記號,經過兩三次溝通,他們願意幫忙拆,並希望我陪他們。拆十字架那天,我安靜地陪著他們,並謝謝他們願意幫忙拆十字架。因為我們要完整保留十字架,兩位工人用的拆除工具很簡單,只需用電焊來焊斷十字架後面的鐵架。單單這樣一個動作,兩位工人不發一語,安靜地站在十字架前約5分鐘,先鞠躬再動手拆除取下。

信友堂2.0建堂:通貨膨脹一度停工

1988年下半年,信友堂2.0的地下室和一樓蓋好,往上蓋二樓,蓋到三樓半的階梯、要蓋四樓樓板,台灣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工人工資翻倍(註9),導致建堂停工。工資與物料成本價格翻倍,使當時執行建設的工程營造公司無法繼續建造教會,他們認為以原本4500萬的預算規劃,會讓營造公司賠本。即便教會同工試圖用已簽訂的合約內容來督促營造公司復工,營造公司都不願輕易復工。感謝神引導營造公司老闆的心,讓他有不同的想法。他想到營造公司會蓋很多房子,卻鮮少有機會蓋教會,而蓋教會是很榮幸的,這使他即便虧本都願意蓋完。他希望教會寬延交屋日期延後三個月,教會同意,因此復工。

通貨膨漲脹造成的經濟壓力,使弟兄姊妹的建堂奉獻金額日漸趨緩,教會試著跟銀行貸款。當時銀行不借款給財團法人,尤其不借款給宗教性財團法人,銀行認為這類財團法人沒有還款能力,也沒有擔保。後來有間銀行願意借款,前提是教會能找到10個房子為抵押品,銀行就願意借款2000萬。感謝主的恩典,教會有10位長老和執事,馬上願意用自己房子權狀來抵押,使教會順利取得2000萬貸款。

信友堂2.0建堂:超過所求所想的補助款

1988年底,我父親友人,當時經建會楊部長打電話給我,告知政府買下七號公園所有預定地,明年一月會撥款政府的補償金。1989年1月,辦公室收到台北市政府正式公文,告知要徵收我們購買的486坪土地,詢問是否同意。我們回覆公文表示同意,一段時間後收到通知:政府花多少錢徵收,扣掉我們當繳的稅金與最後我們實質所得。

1989年2月農曆年後,我和辦公室財務邱燕靈姊妹,以及當時教會財團法人董事長鄭召長老,三人一同禱告後,在政府指定時間前往長安東路的台北市銀行建成分行,領補償款的支票。辦完手續,領回裝支票的信封,在鄭長老車內迫不及待打開看,是1億500萬的補償款。像做夢一樣,我沒看過這麼大的數字!長老們與同工們共同決定,這筆錢先存進到台北市銀行,並還清2000萬貸款(註10)。

1億500萬的補助款紓解建堂的財務壓力,建堂委員會把2.0禮拜堂做得更好,室內設計的設備也能更好。2.0的禮拜堂全部使用木材,木材從美國進口,一條條釘上去,再把1.0會堂使用的十字架掛在2.0新堂。2.0新堂共花費5500萬,餘下金錢轉為教會事工運用。

1989年9月2.0新堂獻堂時,吳勇長老來講道,我們一同唱詩,那時最年長的徐長老啟鑰打開大門,我們一起走進禮拜堂,非常非常高興與感動。1989年主日聚會人數不到500人,隨著新堂成立,因著宣教事工教會逐漸增長。1989-2000年的10年間,教會人數增長到1800人,2000-2010年的10年間,繼續增長到2800人。我個人感覺也同意,信友堂成長過程很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註11),也就是沒有舉辦特會,但教會看重主日崇拜、兒童主日學、團契、牧養與宣教,這些使信友堂蒙上帝賜福而成長茁壯,並能植堂。

信友堂3.0建堂:十字架的見證

幾年前,傅紀宏長老基於專業的敏銳度,發現教會的水泥容易剝落,某天他打開大禮拜堂木頭天花板一個角落,發現教會大樓右前方一根主要柱子上有相當程度龜裂。後來發現1987–1989年期間,台北市有好些建築使用海砂,當時人們並不深入認識海砂可能帶來的傷害,而海砂屋造成的危險之一就是鋼筋裸露、進而生鏽。發現之後我們就考慮要加強,後來決定要重建,也就是要建信友堂3.0。

我深信神不誤事,人看為錯的,比如先輩們當初買信義路的地,看起來是買錯了;信友堂2.0建築過程使用海砂,我們雖不知道,但這是不對的事;上帝還是以祂的恩典帶下祝福。這也是屬主的人在人生中常經歷到,有時候我們覺得很遺憾、或感到很虧欠,神的愛沒有因此而減少,神的大能也不會因此而縮短,神的手在我們當中,神的祝福和引導從未停止。

我看了教會3.0的初步設計圖,是很漂亮的設計,地下2層、地上9層的建築。更重要的是,信友堂3.0要做什麼?我相信信友堂的故事,是為著神的國繼續往前走,一直前行到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

我有機會參與信友堂2.0的建造,並在當中服事,因為能建造主的殿,我和當時的弟兄姊妹深感何等有福。建堂3.0是上帝給與另一次機會,感謝神使我這樣微小卑微的人身上,能兩次參與教會建堂,許多人一生中大概沒有參與建堂的機會,這是莫大的恩典。

當信友堂1.0拆除時,講台的木頭十字架輕輕地被拆下,當信友堂2.0蓋好時,1.0的十字架掛到2.0的講台;拆除信友堂2.0時,仍輕輕且仔細地把講台的十字架拆下來,當信友堂3.0蓋好時,同樣的十字架仍會放在主堂最重要的位置。這個十字架見證信友堂從1.0到2.0再到3.0的旅程,這是有意義的,表達信友堂最主要的核心價值是傳福音。我們不知道別的,只知道主的愛,只知道主耶穌基督並祂為我們釘十字架,我們傳揚的是十字架救贖的恩典,十字架的福音。(黃茗芬整理)


註 1:本文是沈正牧師2022年5月受邀到信友團契的專題分享,主題是「說故事」。正值信友堂建堂3.0的時機,沈牧師分享建堂1.0與2.0的故事,幫助契友認識信友堂的歷史。
註 2:信友堂起源的歷史,請參閱台北信友堂網址:HTTPS://WWW.HFPCHURCH.ORG.TW/ONEPAGE.ASPX?ID=48
註 3:教會先輩們最初買的地有486坪,遠大於後來信友堂2.0與3.0的200坪地基。
註 4:根據記錄,486坪土地共蓋了66戶違章建築,有兩層樓、沒有執照與沒有權狀。一位先輩告訴沈牧師,為了解決違章建築問題,約了時間跟他們談判,他們卻用糞來「伺候」前去談判的先輩,企圖趕走先輩,繼續霸佔土地,先輩們無法處理這問題。
註 5:在等候的日子,信友堂的主崇繼續借用濟南路長老教會場地。
註 6:當時台北的外國朋友蠻多,包括美軍,英語部聚會人數跟中文部差不多,有時英語部的聚會人數還多些。幾年後台北的外國朋友逐漸減少,英語部聚會人數跟著減少,中文部聚會人數變多。沈正牧師1979年來信友堂,那時中文部和英語部聚會人數差不多,約200人。
註 7:在教會同工邀請下,曾拒絕三次,經過一段時間禱告,明白神的心意後,31歲的沈正牧師與師母離開原本全職學生事工,憑信心來信友堂事奉。那時教會的執行長老是韓偉長老,還有一些比韓長老年長的長老,比較年輕的是李賢鎧長老。大家比較熟悉陳民本、何玉峯、朱希斌等,當時都是執事。
註 8:後來的規劃是:兒童主日學教室在地下室,5樓是幾間教室,2、3樓是崇拜主堂,4樓是副堂與幾間教室。
註 9:我還記得當時詢問工地主任關於模板工人的工資,一開始是一日800元,通貨膨脹後翻倍為一日1500元。
註10:一直到今天,教會仍有一些定存放在市銀行,紀念當年其他銀行都不願借款時,市銀行借款給我們。
註11:這是何玉峯長老分享了他的觀察。我非常阿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