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世冠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五章6-8節
每一個神的兒女,在主耶穌基督救恩之下,在祂自己永恆的揀選之中,我們成為新團,這偉大又測不透的恩典臨到我們,成為祂展現在地上的教會。因此,我們看待自己生命,看待信仰群體,乃至於所俗稱的教會的時候,肯定跟世人的眼光,跟他們的標準,以及他們的習慣是不同的。
沒有任何一間教會、一個團契、一個小組,甚至於個別的基督徒,可以抽離這個世界,在真空中活出我們的信仰。我們每一天都面對許許多多的挑戰,不管是來自於行為上、法則上、習慣上、思想上各樣的挑戰,要活出一個真正意義的新團,確實也充滿許多的挑戰。
教會紀律是為糾正錯誤
在成為新團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去正視教會紀律(church discipline)。哥林多前書第五章,是被認為除了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之外,關於教會紀律非常重要的經文依據。
教會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教會紀律的重要,特別在改革宗的神學傳統裡面,對這個議題多有著墨。但是很遺憾的,在教會歷史中,可能把個人的私意抬得更高,用哥林多前書第五章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鼎鼎大名的馬丁路德、慈運理,也曾經在這段經文的背景下行使所謂的教會紀律,去驅逐那些重洗派的信徒。
誤用第五章所產生的結果,不單是這個社會反感,我們也心裡有理虧的感覺,造成另外一個悲劇,就是今天的教會完全輕乎第五章的重要,乃至於我們看到教會裡許許多多違反信仰、道德低下,信徒甚至領袖嚴重犯罪的事愈來愈頻繁。
教會紀律重要嗎?難道我們因為這些艱難,就可以略過嗎?
教會紀律的原意,主要是為糾正錯誤,不是報復,也不僅僅是懲罰,因此教會不能夠與犯罪者斷絕所有的接觸,這樣是不對的。但同樣不對也不好的,就是讓這些事情就若無其事地過去。
哥林多前書第五章是很多不信耶穌的人會指責我們的地方,因為我們發現這一章經文非常嚴厲。應該怎麼來理解這段經文呢?
從淫亂事件看更大問題
和合本修訂本(2010)第1到5節,保羅說:「我確實聽說在你們中間有淫亂的事。這種淫亂連外邦人中也沒有,就是有人和他的繼母同居。」
保羅透過這件事,引出第2節,「你們還自高自大。你們不是該覺得痛心,把做這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嗎?」有人犯了淫亂的罪,教會居然在這件犯罪的事上面自高自大。這在保羅的眼中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所以在第5節,保羅直接提出了他的教導,要把這樣的人趕出去,交給撒但。在第7節提到「要除淨」,第12節「要審判」,第13節再次重提要「把這個人趕出去」。整段經文絲毫沒有任何緩和的空間。這麼嚴苛,連我們基督徒讀的時候,都會有疑問,那愛心呢?不信主的人更從這裡指責我們基督徒沒愛心,你們一點都不像耶穌。
到了第6到第8節,保羅用了一個比喻:你們不知道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既然你們是無酵的麵,就要把舊酵除淨,成為新團。」所以他從一個個案的處理,講到了教會的本質就應該要活出聖潔。教會的本質,是有別於這個世界的。
進入第9節到第13節,保羅在陳明了教會的本質、聖潔的訴求之後,他嘗試解釋、讓收信人看到他們的困難是來自於他們誤會了保羅前一封信所寫的內容。第9節,「我先前寫信告訴過你們,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表示之前就談過這樣的事情了。
哥林多城在當時是個多元的大城市,很多弟兄姊妹信主之前,很可能就是在這染缸裡面,還有很多困難要去面對。保羅在上一封信裡說,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哥林多教會的人可能是扭曲保羅的話,以為保羅是說任何犯這些淫亂的人都不要跟他來往,這個教會只能活在自己的牆裡,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加拉太書第五章1節說,耶穌基督的救恩釋放了我們,我們不再背負任何的軛跟轄制,我們從此自由了,不是嗎?
很顯然的,哥林多教會對自由這件事情很看重,迫使保羅不得不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林前十23)。因為很有可能「凡事都可行」這句話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對自由的瞭解,因為福音有夠寬的地方,誰都不能論斷我,我也不論斷我自己。
但真的是這樣嗎?保羅到第10節就解釋了,我之前講的不可跟淫亂的人交往,不是泛指這世上所有行淫亂或者貪婪的人,第11節我強調的是什麼?是有稱為弟兄的人如果繼續犯淫亂、貪婪。這裡顯然要指的是在教會的群體中,主內的弟兄姊妹明知故犯,甚至還振振有詞,假借自己扭曲了的福音理解,包含所謂的「要有愛心」,來支持自己的行為。
這三段我們看到保羅論述的邏輯。我們從這裡回過頭來思考,到底在這段經文裡,可以給我們怎麼樣的提醒。
自高自大比淫亂更嚴重
再次強調,如果我們讀哥林多前書第五章,只單單讀到他對淫亂的對付,很可惜,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恐怕是一切議題的根源,就是自高自大。
自高自大這個中文的翻譯,在原文整本新約只出現7次,而6次都在哥林多前書,唯一的另外一次在歌羅西書,你就可以想像得到哥林多教會弟兄姊妹們的態度,對於犯罪這件事情不但沒有感覺,甚至反過來支持,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哥林多教會裡有太多的自己,在對犯罪的事情裡不但沒有指責、沒有糾正,還在那裡助長,全團會因為這個麵酵而發起來。保羅提醒他們,教導他們。
我們不得不問這個問題,到底教會紀律重要嗎?如果教會紀律重要,那我們如何理解保羅說要把這樣的人趕出教會?用今天的話,就叫開除會籍。教會紀律在保羅的眼中是這麼重要,嚴厲到一個地步要交給撒但,到底怎麼回事?我們怎麼樣去實踐這個真理呢?
今天的教會生態,跟初代哥林多教會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初代教會福音萌芽的初期,教會面對非常大的逼迫,沒有像我們今天相對可以在一個比較自由的社會環境裡。所以在他們中間,如果教會要進行這個紀律,保羅說你要去對付這個事情,好像還可以操作,今天就很難說了。
今天當有福音機構或教會要執行紀律的時候,你發現,「你敢?你要糾正我,我來告你,你剝奪我的權利!」或者「你要指出我的錯嗎?你說吧,你說你的,我走人,天涯何處無教堂,我為什麼要看你的臉色?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怎麼進行紀律?
確實,這是今天教會界的困擾。教會不僅僅是教堂,每一所教會都是基督的身體,我們都要領受保羅所帶出的教導,教會紀律。基督的身體裡有聖潔的本質,也因此一定帶出無論是在心思上、行為上、做法上、生命上的聖潔訴求。在執行面上可能會有不同的困難,不同主觀客觀的攔阻,但是在本質上,也甚至在心智上,最終在信仰的合一上,我們仍然是要去實踐這樣的教導。
我們也看到確實在今天的教會界裡,當有一些信徒或者領袖跌倒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跨教會的方式,有牧長們的幫助來扶持他,幫助他悔改,能夠連結回神的群體裡面。
是的,這段經文有很艱難之處,但當經文告訴我們要處理這個紀律的時候,是趕出教會,交給撒但。趕出教會很好明白,就開除會籍嘛,你不要再來了啊。其實教會很難阻止人不要再來,對不對?
「交給撒但」不等於放棄
我們先來理解「交給撒但」。怎麼交給撒但?
當保羅說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的時候,似乎在告訴我們在教堂內是神的領域,那外面,就是撒但的領域。這好像也滿合聖經的講法,魔鬼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甚至耶穌基督也曾經講過,這世界的神,就是魔鬼。
不過,我們還是很難想像,一位弟兄或姊妹犯罪了,我們把他交給撒但,不是落井下石嗎?又中了這個世界的人對我們的指控,「你們一點愛心都沒有」。
「使他的肉體敗壞,好讓他的靈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透過後面的描述,解經家有很多可能的解釋,而我更願意把這個片語「交給撒但」理解成,他其實是讓這個犯罪的肢體,要真真實實地去面對他自己。
就像今天我選的這首詩歌〈每天的禱告〉,其中一句「聖潔的居所」。弟兄姊妹,魔鬼今天有很多的贗品,很多諂媚誘惑你的謊言應許。你我都知道在牠之下如果有好處,不過是一時的,如果有快樂,也不過是一時的,而嘗過主恩滋味的人,你跟我應該要非常清楚知道,我們的好處不在祂之外。
當保羅提到這些明知神的旨意,卻刻意違抗、得罪神的人,他們可能冥頑不靈、不肯悔改,把他交給撒但,讓他去面對他的罪對自己的傷害,好叫他能夠意識到,應該要回轉歸向他當初歸向的神。
從這個意義來瞭解,「交給撒但」本身就不是這麼恐怖的,背後有很深層的醫治、挽回的意思。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提到,如果有弟兄得罪你,你去找他,如果談不出結果,那就兩三個人再去找他,再不成,就只好把他看成像稅吏跟外邦人一樣,言下之意就是把他趕出信仰的群體了。
很多人因為保羅的用詞義憤填膺:交給撒但!把紀律想成報復。難道執行紀律就沒有愛心了嗎?這是太大的誤會了。
耶穌基督在世三年半佈道,祂最常跟誰在一起?耶穌就常常跟稅吏、外邦人在一起,祂常常跟那些在法利賽人的眼中不入流的人在一起。因此,紀律的背後有很深的恩典,神從來沒有忘記他們。
回到哥林多前書這段經文其實也是一樣,保羅是要去對付、摧毀那個娶繼母為妻的人嗎?不是,他是要去處理這個問題,背後最深層的精神其實是什麼呢?是愛。
教會紀律背後是愛與恩典
整本哥林多前書有兩個重要的詞,一個叫自高自大,一個叫自誇或誇口。這兩個詞彙大量出現在哥林多前書裡面,有意思的是它們相繼在不同地方出現,一直到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兩個詞擺在了一起。而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講什麼?講愛。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3節講到,「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這是一般和合本的翻譯。而和修本的翻譯是:「我若將所有賙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和合本的「焚燒」,其實原文表達的意思就是「誇口」。我若捨己身而誇口,怎麼誇口?犧牲自己的身體到一個地步,可能用火來燒自己,來表達為別人犧牲,好讓人家來稱讚我。所以自誇的意味仍然非常濃厚。
這一節敘述,如果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第4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中文的張狂,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自高自大。哥林多教會弟兄姊妹困擾的兩個問題,在愛的篇章裡同時出現。
很多時候我們在靈性上、在道德上軟弱犯罪,甚至明知故犯,還冥頑不靈,不願意接受糾正、不願意接受幫助,恐怕也跟愛有很大的關係。
紀律的問題不只是跟性犯罪有關,舉凡破壞信仰群體的生命,腐蝕了主內弟兄姊妹裡的情誼或是關係,扭曲了福音裡的真誠,都是紀律應該要關懷的;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糾錯,而是為了讓當事人以及周遭的人,可以一同在軟弱中被建立起來,最核心的出發點仍然是愛。
紀律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罪,而是因為愛,因為愛才有紀律,這是希伯來書告訴我們的。希伯來書說如果你是私生子的話,沒有人理你,但我們在主裡面,我們已經被收納為祂的兒子了,「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可見管教最根本是跟愛有關。
依靠神的愛執行教會紀律
保羅指責教會裡面這些錯解自由、自高自大的人,是要幫助他們回歸到神真正的心意裡。紀律是要幫助我們,不能夠對罪惡輕忽、若無其事。
求主給我們勇氣與視野,如在教會當中遇到這些事情時,我們不是用邪惡的舊酵,只用純潔真實的無酵餅。我們用清潔的良心,在主面前純正的動機去面對事情。教會的紀律確實在實行上要有純良的動機,不然我們就會濫用它。
純良的動機還不夠,它需要真理,要有堅實的神的話語。最後,我們要不斷地來到神面前,去支取那源源不斷的愛,讓紀律這件事情可以被實踐,讓教會的肢體可以活出真正新團的那個樣式。求主幫助我們,我們都需要保羅的勉勵跟提醒。
經文也提醒我們,不要把教會的標準直接用在不信主的人身上。保羅說審判教外的人與我何干呢?今天的基督徒有時候很遺憾地倒過來,我們對教外的人非常兇悍,用聖經的標準給他們非常嚴苛的指責,而面對自己的弟兄刻意冥頑不靈的犯罪、不悔改,我們吭都不吭一聲。
保羅強調,能夠成為新團,不是你跟我的本事,也不是誰給了我們什麼特權,全然是因為耶穌基督逾越節的羔羊,祂為我們已經被殺,獻為祭牲了,因為這一次的獻上,我們都可以永遠在除淨的恩典中,可以放下舊的習慣、舊的思維、舊的標準,讓我們可以靠著基督,像羅馬書第十二章所說的,成為活祭。
巴望〈每天的禱告〉這首詩歌,成為我們的禱告,好叫我們面對這錯綜複雜,來自於四面八方對主的身體跟教會的挑戰。教會需要聖潔,也需要聖潔的愛,真正的愛從來都是聖愛,來自於神。沒有聖潔的愛,只會是放縱,只會是毫無邊際,只會是越來越自我尊大,但是在神聖潔的愛裡面,我們彼此扶持,一起活出神在我們中間的見證。
我們禱告:
主,我們仰望祢,願祢自己幫助我們,讓我們因祢而喜樂,靠祢而滿足,我們就不會在這世界的習慣、想法所提供膺品的快樂當中,去找我們的滿足,乃至於我們誤用了祢自己的話語,在教會裡既沒有憐恤弟兄姊妹,也沒有遵行祢的旨意,帶來困擾,帶來分裂,帶來靈性的軟弱。主啊,恩待我們,能夠靠著祢,在聖靈的幫助之下,展現出清晰的良心來,更深紮根在祢自己話語的理解中,並且願意立志,行走在主的話語的道上,活在祢的愛中。求主保守祢的教會,保守祢的教會合主的心意,靠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23年2月12日主日講台信息,呂琪、黃康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