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世冠
年輕人的年輕,不是因為他們的年齡,而是因為他們的希望。
蒙神保守,我從1994年神學院畢業後的牧職服事至今,轉眼30個年頭。從二十幾歲滿頭黑髮的年輕傳道,到如今偶在捷運裡學生或因我的白髮而讓座給我的經歷,意識到除了歲月留「痕」,更需要警惕服事留「心」。
跨代挑戰的艱鉅
14歲那年教會的傳道人開始一對一帶我每週上造就課程、教我打羽球;高中時期讓我上台靈修分享、一起籌辦佈道會/短宣隊、推薦屬靈閱讀;唸神學院第二年僅23歲的我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帶幾乎都比我年長的學長姊一起籌辦40周年院慶。這些經歷的每一個片段,即使我再怎麼不情願且缺乏自信,牧長/師長總以信任提攜的心委以重任,在鼓勵陪伴提點中,讓我經歷靈性操練、德性培養、事奉擔責、視野開拓、成長成熟。
服事留「心」,指的是心思—欣賞年輕人;心態—信任年輕人;情懷—同理年輕人。自己的成長滿滿受益於無數牧長師長對我所施予的這份「心」;如今自己已屆知命之年,曾經受恩的經歷,如何靠主的恩典轉化為眼前年輕人的生命與事奉的祝福?
我們仍常深陷「一代不如一代」的迷思,認為「後浪推進前浪」僅是口號、不切實際。無論大環境下的印象或自家小孩的表現,對下一代的擔憂往往蒙蔽了我們可以從中看見希望的視角。加上欠缺前瞻觸覺地「緬懷過去、細數曾經」的情結,教會中原本從世代交替走向世代融合的跨代挑戰顯得更為艱鉅。
年輕是因為有希望
已故楊牧谷牧師於1997年出版《還看下一代》一書。正值香港回歸前夕,全港無論社會及教會在一片移民狂潮的低迷中,楊牧師卻以先知般的情懷寫道:「我們這一代最擅長的,就是證明自己是精彩絕倫,而下一代就算不屬朽木與爛泥,也是不可能比我們更精彩。為甚麼我們愛下一代愛得這樣絕望?不肯給他們較大的發展空間?吝嗇得不願給他們半點希望?⋯⋯」楊牧師語重心長地論證「下一代會比我們更精彩,除非我們毫不在意、毫不關心」。
關心重視年輕世代,除了有牧養、宣教的現實意義(年輕世代流失),事實上就神學角度來說,也有重要的信仰內涵。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孩童的特質上以終末論的基礎深究「盼望」主題時指出,每一個嬰孩的誕生都標示了一個開放性盼望的展開。我們今天常說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此句的希望應該是開放性的,而不是成人世界自身願望的投射。換個角度言,我們常說「未來屬於年輕人」,所說的意思是因為年輕,所以充滿未來;但就其本質而言其實應反向理解:因有未來盼望,所以年輕。年輕人的年輕,不是因為他們的年齡,而是因為他們的希望。
前瞻將來步伐往前
中西文化裡對golden age(黃金年代/鼎盛時期)的想像主要還是回溯性的,總覺得最美好的都在從前、已成過去。然而福音信仰的本質卻前瞻將來,終末視野下最美好的尚未來到、守候欣喜。前者在回顧中尋找身分認同的安全感;後者在前瞻中展現盼望所生發的動力與創新。就教會生活與事工而言,前者的守成難免被動停滯,後者的活絡牽動步伐往前。
「青年事工部」的成立,在既定意義上是呼應牧養與宣教的需要,但其實也是我們學習體現福音精神的一種委身。曾經提攜馬可、提摩太等多位年輕同工的保羅,以他德高望重、資歷豐富的身分一度向提摩太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提前四12)這句經文的焦點,不僅是受話的下一代有所留意,更是說話的上一代該所警惕。能吩咐下一代不要自視年輕,自然是上一代首先不輕看下一代,且願意付代價在生命服事上與他們並肩同行。
在基督裡,還看下一代!在聖徒相通的恩典中,一同見證聖靈所賜盼望而帶來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