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亮瑩

搬家是一種變動,但信友堂是我的家,還是繼續學習服事,盡自己的能力。

「喀吱、喀吱⋯⋯」記憶中走在教會木頭樓梯會有響聲,第一次到信友堂是教會借濟南長老教會聚會年代,那時是下午崇拜,哥哥騎腳踏車載我參加兒童主日學。

1964年來到信友堂1.0,當時團契不多,參加的青年團契年齡層大,和大家雖然只是點頭之交,我也參與詩班固定來聚會。高中時擔任快樂兒童營的助教,被小朋友叫「老師」有一點兒心虛,覺得自己還是學生,居然可以陪伴孩童好光榮。

後排左2是二哥。第二排左2是大哥,左5、6是徐鳳鳴長老夫婦,第三排右1是迦勒團契徐人傑弟兄,前排右1是我。

1971年信友幼稚園成立,需要有耐心、愛心的老師,不敢說自己有愛心,但有耐心的我得到這份工作,一直到1985年幼稚園事工結束,完成全程14屆幼兒的教育工作。

依依不捨離開幼稚園,上帝的供應永不缺乏,開了另一扇窗仍是幼教老師,最後帶領我33年的幼教生涯。在信友幼稚園工作,趁著午休時參加姊妹會,應該是最年輕的成員,但我一心追求主的道,一點也不會感到格格不入,年齡好像不是距離。印象中信友堂2.0時期,姊妹會每年在母親節都會獻詩,很開心與年長的姊妹媽媽們一起事奉。

因為住家離教會很近,我常常喜歡到教會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做,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信友堂就是我的家。目前幫忙整理主日學教材室,雖然是小事,希望能一直做到髮白力衰不能做為止。當然在家中也曾有被誤會、指責和批評,心裡難過不舒服,聽到這些攻擊的話,主自己來安慰我,如果可行,我也盡量尋求和睦。年長後參加單身的「加恩團契」,有的姊妹很排斥,感覺被貼標籤,其實是自己想太多,有團契生活在奔走天路中彼此代禱、互相扶持,才能走得久、走得穩。喜愛戶外活動的我,承蒙恩典團契的接納,每週一天和契友一起爬山,單身或有家眷不是問題。到現在自己當領隊,在大自然中欣賞上帝的創造,學習親近人與人交通。也有加入我們健走踏青的慕道友,在與一群基督徒郊遊相處中,感受基督徒的價值觀與信仰帶來生活的力量,相信不久也能加入教會。

我即將經歷教會第四次的搬遷,搬家是一種變動,距離或許成為阻力,但是信友堂是我的家,還是繼續學習服事,盡自己的能力,深信越服事越甘甜。

(本文由陳靜暉姊妹採訪整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