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ter
我的心靈、眼睛,似乎因這座曾被上帝遺世獨居的小島而潔淨了。
航抵
颱風剛過,船緩緩地駛近開元港灣;坐在船裡的人,早已吐到手直發抖。這是颱風過境後第一艘駛進港口的客船兼補給船;過去4天,因為無船靠港,島上的賣場、便利商店、小吃店所有東西被搶購一空。這是蘭嶼的日常,島上族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景況—順天應命,凡事不強求。
五、六十年來,基督教和天主教陸續在島上建立多所教會。如今島上十架林立,幾乎是一村一教會;此外,還有三座專屬島民的祈禱山,初來乍到的旅客不一定能夠完全踏臨。蘭嶼人甚至以「基督之島」自稱,但島上60歲以上的長輩對傳統禁忌仍然相當敬畏、依賴,深怕不小心得罪惡靈,使所愛的家人沾染厄運而受累。
蘭嶼的美
蘭嶼,不僅天美、海美、山美,還有美得平凡單純、愛的故事流轉著—她們背後印著「有人在為你禱告」,胸前寫著「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那是一份行動、承諾與真誠,回應上帝對祂所愛的島民的感召。因為族人普遍將死亡、疾病視為「惡靈」,只有自家人可以靠近病人,否則會有把厄運傳出去的危險,也可能招致村人的議論,於是自小在島上東清村長大、受過護理專業訓練的張淑蘭女士(達悟名為「希‧雅布書卡嫩」),在1999年成立「台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2017年成立蘭嶼第一間居家護理機構「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開設之初,屢受傳統文化挑戰而充滿挫折,但她們並沒有停下腳步。
張女士受到台東聖母醫院艾珂瑛修女在護理工作的感召,也將受照顧者視為朋友。她感動地說:「病患看到艾修女時的開心,好像汪洋中的一條船看到燈塔一樣,整個人都活過來了。」這是她在蘭嶼衛生所三年多的護理工作中,從未有過的生命體驗。她又說:「可以和病人有這麼親密的關係,這不是作假的,而是時間的累積和極深的愛,這愛可以掩蓋掉病人的味道。」
面對全島在病痛末期的長輩、身心靈皆需要照護的沈重工作,起初只有她單槍匹馬地扛起來,時常只能默默承受,獨自掉淚。直到她照顧的一位族人,願意將她照顧的影像拍成紀錄,並在部落中播放,感動了教會裡一群不拿酬勞也要參與照護工作的婦女們,這才有了相互扶持的同伴。她們主要的服事就是整理環境、為老人清潔沐浴、聊天、心靈支持、為他們禱告。
張女士的先生在公視採訪中提到,「護理人員可能因為忙碌、行政業務、加班或是長官要求的壓力,以致失去原初從事護理工作的熱情。如果跟著到協會、跟著淑蘭的行程,說不定在工作上的熱情和起初的愛心,都能被找回來。」
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中寫到,不明白上帝的作為而被派到人間尋找答案的天使,在體會了上帝心意後說:「當我變成一個凡人時,我不是靠自己關心自己活下來的,而是靠愛,他們憐憫我、愛我。所有的人活著都不是靠自己關心自己,而是靠人們心中的愛。」
離島
東清村未來的3天,商店、夜市將暫時休業,因為村裡有後送回來的村民將要拔管。「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這是村民回應上帝對族人的愛。離開島嶼的早晨,兇猛又湛藍的湧浪,片刻不休地拍打著岸邊的礁岩,山、海、天依然美麗,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山羊群仍舊在小小的岩石上,迎風而立。我的心靈變得美麗了、眼睛變得更明亮了,似乎因這座曾被上帝遺世獨居的小島而潔淨了,腦海中年老父親步履蹣跚的背影、天使的回應、淑蘭女士的故事,盤繞心頭,反覆迴盪⋯⋯
相關網站及影音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