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玉峯
過去十年,
2016年板新植堂是教會往前發展相當關鍵與重要的一步,
「植堂」也將是教會後續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向,
從起初的異象並參與教會服事四十多年的情感,
在信友堂七十週年之際,
邀請何長老分享他對「植堂」深刻的體會與看見。
如何看「植堂」對教會的發展及影響?
最初的異象
植堂一直是我想要尋求的事。在2006年嗎哪團契成立之初,我便分享團契的雙重目標,一是自己的成熟,二是有一天以團契做基礎,延伸、走出去植堂。
記得十幾年前的一次長執同工退修會中,我提出了植堂的想法並舉手說願意去植堂,當時在座還有好幾位,大家都願意一起去。但之後的發展是大家覺得要先把台北信友堂顧好,於是所有的思維和資源就往這方向集中。
從教會的發展來看,不論規模大小,很難同時多角化經營,只能集中資源在最重要的事上,在這樣的發展之下,信友堂需要投入很多的心力、資源、智慧才能把它做好。植堂這件事,便少有人再提。那時的台北堂,人數漸漸增加,我們租場地、架設線路,努力經營以台北堂為主的敬拜牧養。
「教會團契化」的發展
信友堂逐漸增長,也慢慢形成「教會團契化」的發展趨勢。在團契裡我們有傳道人、有長執,團契本身幾乎就是以一個教會的概念在想、在看、在走。團契發展越來越自主,力量越來越大,有各自的福音聚會、小組,但是團契和團契之間的同質性越來越低,彼此的來往越來越少。同時團契間也漸漸打破升級的運作,大家都要一起走到老。
從另一方面來看,信友堂的聚會人數,十年前就已有兩千多人的規模,這十年間並沒有大幅度的增減,總體的量沒有成長;奉獻的穩定成長,也來到停滯期。就像在一個地方盤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這不是一個好的信號,也代表我們之前選擇的發展方向,來到了需要面對的時刻,新陳代謝速度變慢了,再不面對,就會老化。
植堂是教會長遠發展必然的路
愛一個教會,自然而然關心它長遠的發展,植堂是一個教會長遠發展必然要走的路,不走,無法長遠。繼續擴大台北堂的場地,讓多一點人進來,然後呢?其實整體想法還是沒有改變,也許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
教會大了,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就淡了,對很多人來說是不能滿足的,屬靈情誼的經營在大教會越來越不容易。在規模小一點的教會,只要你願意,相對容易慢慢建立比較深的肢體關係。
前往「植堂」路上,如何預備?
「走出去」撒種!
信友堂能夠走到今天,真是神的恩典,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了不起。教會裡面人才濟濟,也不要都留著自己用。從這幾年來的保羅事工,我們看到台灣有非常多需要迫切、孤單、軟弱的教會傳道,信友堂不是標準反而是異類,是很少見的,我們也不要把異類變成一個大家都要來嚮往追求的對象。
植堂如同撒種,要「走出去」撒,而結出30、60、100倍,不是帶種子到自己的土地上來撒,這是一個很自然過程。馬太福音十三章撒種的比喻,相當程度上似乎描繪出信友堂將來的遠景及會遇到的困難,但它的收成也一定是比現在更可觀。
從團契開始「預備」
植堂,需要「異象」與「預備」。
首先,「團契教會化」代表著有實力,我覺得學生團契以上的團契,都有實力來做。如果把團契當成一個教會的雛型來看,既可以對內牧養,團契本身也可以將「出去植堂」作為目標之一,不論任何形式的植堂,都能放進團契的目標中,團契若發展建造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大家才會去預備,給契友一個方向帶他去追求、去禱告。反之,如果團契本身還是團契,信友堂還是會維持現狀。
興起異象
「異象」是最重要的,若無異象,很多事只能維持現狀,教會要往前走需要異象,不是錢、不是人,因為人和錢是跟著異象來的。我們缺少的是一個能讓兩三千人一起warm up的異象,若一心尋求,上帝不會不給我們!我們在講台信息中有沒有異象?同樣的經文,可以傳遞出不同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有清楚、深刻的經文來幫我們建造一個將來可以一起奔跑的目標,我們需要這樣的異象。可是,現在我們應付每天的事工就已精疲力竭了,傳道人如此,長執亦復如此。大家都需要被神再一次鼓舞。
在每天的行動上「預備」
牧師、傳道人、長執大家如何預備?常常談到要推動植堂,我們的思維是「有意願」可是「沒有預備」,這是不同的兩件事,如同「想把書讀好」和「有預備讀好書」,是不一樣的事。「預備」就是開始要在每天的生活行事裡把這件事放進來,否則永遠都在想,永遠都在等別人,而不會等到自己。
如果我們把這樣「預備」的事越來越多的放進去週三、週日的禱告會中,聽起來很抽象,但它卻是將來下一步很關鍵的一件事,我們才會慢慢預備自己。
為「植堂」預備傳道人
教會過去多年來對傳道人的培養,沒有「預備植堂」這部分,但是如果將來要繼續植堂,對於未來新進的傳道人,也許我們可以有兩方面的尋求,一方面是為教會牧養,一方面是為植堂預備,從不同的方向去栽培傳道人。神對每個人的帶領不同,若是我們對人才的培養沒有突顯這部分,有植堂異象的人便不容易被容納進來,真正想要服事的人,是跟著異象走的,不會因為教會名氣大、人多就來。教會的異象清楚,帶有植堂異象的人便願意在這裡學習裝備,他服事的目的是有一天預備好了可以去植堂。如果也有團契已預備了三、五年,不是說到時候一定會去植堂,但會比較容易有機會一起往前走。
迎接「挑戰」與「更新」
如果不植堂,信友堂其實很容易還會停留在原地繼續運轉,轉久了,人會懈怠,因為甚麼都是現成的。在這裡弟兄姊妹們很在乎的是關係越來越緊密,可是我們都是讓別人進來融入,我們已經不太會去融入別人了。甚麼是「成熟」?成熟有兩面,一面是別人來融入你的時候,你可以跟他建立合適的關係,另一面是更有挑戰的,你要出去融入別人,這也就是將來植堂會對信友堂造成的衝擊,我們需要被更新。否則,我們能學到、看到的事,還是會在這原來的範圍中。
當然也許也可以說我們有宣教,但我們的宣教是差派宣教師去遠方,融入一個和你我很陌生的族群裡,或有短宣隊去探訪配搭,這不代表你願意委身融入一個陌生的族群裡。如果有人說台北信友堂是一個中產教會,這是我們的機會,不是我們的困境。
交棒
從2006年建立嗎哪團契到2015年最後一次擔任執行長老,我覺得時間成熟了,應該交棒給年輕一輩(像紀宏、湘陵等長老),我很清楚自己就是要去植堂,於是開始和同工們交通:我們可以考慮往前走了。
和我在信友堂這麼多年參與內湖及關渡植堂的服事比較,板新植堂是一個不一樣的模式,也不同於過去我參與在內湖及關渡植堂當中的身份與角色。去植堂前我也鼓勵齊姊退休,我們可以一起在板新堂學習服事。若神憐憫,也許在退休前,我還可以和弟兄姊妹再去植一個堂。這是一個過程,也鼓勵教會年輕的傳道、長執們要接棒、站起來。
我夢想有一天,若是信友堂每五位傳道中,每三位長老中,每六位執事中,就有一位樂意預備自己有一天可以一起去植堂,那該是多麼令人振奮與喜樂的一幅景象啊!
(作者為本堂長老,編輯部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