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教事工部
晨曦宣教師代禱事項,
- 請繼續為晨曦的身體健康代禱,求主一步步帶領,能持續進步。腳部復健有果效,行走越來越便捷。身體健康恢復的程度將影響服事的狀態,仰望神保守引導。
- 求主引導對未來服事的規劃,能知道神的心意;近期服事地點環境較敏感,求主引導事工一切的規劃與安排。
- 求主看顧保護在工場上服事與差派出去的同工。
謝謝弟兄姊妹持續的關心與代禱!
作者:宣教事工部
謝謝弟兄姊妹持續的關心與代禱!
作者:莊育靖・張佳雯
十架上的耶穌說「成了」,將自己的靈交付予父神的那一刻,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的簾子就已經斷開了,原本一年一次只有大祭司能夠進入的至聖所,已經敞開。
在南非的祖魯族中服事將近8年了,每年到了差傳年會時,就是再一次回顧、反省和數算恩典的機會。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從一開始祖魯語的學習,反覆練習Click彈舌音、走在小鎮裡人們給予的異樣眼光、祖魯朋友們的友善和情誼、五旬節派的聚會模式、又唱又跳全人投入的敬拜,以及看重禁食禱告的操練。此外,最寶貴的是每年的復活節慶。
在祖魯的基督徒生活中,復活節的重要性勝過於聖誕節,也許因為12月在南非是夏天,又逢新年連假。無論如何,每年的復活節,從受難日(週五)當天早上,一直到復活主日早上,一共有7堂聚會(每天早上10點、下午2點,和晚上6點)。育靖從第一年起,除在2017去年在台述職以外,每年都在第一堂傳講信息。光是「十架七言」就講了5次,其中「成了!」講了3次。
在今年的七月,祖魯教會前往另一個小鎮搭帳棚佈道,在佈道會最後一天主日,育靖傳講信息。在準備的過程中,神帶領育靖回顧思想,將8年來對祖魯族文化(南非)的觀察做了一些整理,最後,神仍然感動以耶穌十架七言中的「成了」為信息,回應在獻祭牲、祭祖靈、以及因著祖靈的憤怒和刑罰而恐懼不安的祖魯文化。
首先,是「不再懼怕 No More Fear」,祖魯的弟兄姊妹即便信主之後,難免將憤怒祖靈的形象投射在「神」的身上。講台信息也不乏以恐嚇的口吻來勸誡信徒,「恐懼」成了「操縱」信徒的工具!然而,「成了」正是呈現了神對祂百姓的愛,是一種犧牲的愛,祂的獨生愛子,降世為人,住在我們中間,為我們的罪捨身的愛。「成了」正是神在肉身,主耶穌經常對門徒說的話,「不要怕!」祖魯朋友們很需要經歷神既完全又沒有懼怕的愛(約壹四18)。
再來,就是「不再需要獻祭 No More Sacrifice」,育靖引用希伯來書十章10節:「靠著耶穌只一次獻上祂的身體,就得以成聖」。在南非,融合祖靈祟拜、獻祭的基督徒大有人在,一方面也是因著若放棄了祭祀,祖靈會生氣等等原因。育靖引用東方的祭祀,分享「獻祭」是多數文化共有的概念,舊約也有獻祭。然而,不完全的祭司,屢次獻上一樣且不完全的祭牲,卻不能永遠地除去罪(來十11),耶穌的「成了」正是宣告了獻祭的終止。
最後,也是祖魯(南非)文化很關鍵的一點,「除了耶穌,沒有中保 No Other Mediator」。Sangoma 是祖魯人們和祖靈之間的靈媒「仲介」,傳統信仰的遇事就去找Sangoma。即便信主了,信徒仍然有這樣的習慣和概念,牧師就成了「中間人」,受到(五重職事)影響的南非,「先知」、「使徒」也是「中間人」。信徒們習慣追著、跟著這些人跑,信仰生命習慣地倚靠這些人,沒有較深的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這正說明了「信徒千里遠,靈命半尺深」的非洲福音景況。
然而,十架上的耶穌說「成了」,將自己的靈交付予父神的那一刻,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的簾子就已經斷開了,原本一年一次只有大祭司能夠進入的至聖所,已經敞開。這宣告著,除了耶穌,我們再無其他的「中間人」,鼓勵著信徒能夠個人來到神面前,領受祂完全的慈愛和恩典。
願宣教差傳的神賜福信友堂2018差傳年會,再次經歷祂的感動,並激勵眾人以行動回應。
作者:左亞
當上帝的恩典向人顯明時,人就願意跟隨,聽從祂的話。
南亞大國的傳統社會認為女性出嫁前該在父親的蔭蔽下,出嫁後該在丈夫的遮蓋下。來教會參加kids club的女孩,往往到了青春期就不再參加,因為父母擔心她們的安全,認為她們不該四處趴趴走。婦女對於外在世界也往往缺乏知識與經驗,每當我詢問叫修水電、周邊環境等事情,妻子常是一無所知。因為家屋以外的世界是丈夫的事,妻子的責任就是處理家務與照顧孩子。然而,她們看似軟弱,在困難時,卻時常顯出奇妙的韌性,能在艱困中成長。
吉妲出身南部鄉下,孩提時爸爸拋妻棄子,媽媽帶著她與妹妹回到娘家,與外公外婆同住。六年多前,吉妲的妹妹因病去世,他們跟高利貸借錢處理後事,之後吉妲就被阿姨帶到北部,在貧民窟服事。五年過去了,他們始終沒錢還債,去年外公中風,吉妲回鄉探視時,債主上門,才知道因為利滾利已經變成十幾萬的債務。吉妲決定離開服事,找工作幫家裡還債,卻不被阿姨支持,也不知該何去何從。
因著朋友引介,吉妲在去年四月離開服事,來跟我住。同住的10個月,我看著她學著獨立,從捷運都不會搭、問路都不敢,到可以自己去銀行處理事情。上帝賜下恩典,讓她很快就找到工作,開始還債;但身為新進員工,她常被欺負或冷語以對,我看著她從非常膽怯,到靠主剛強。
資深同工常暗示她教育程度太低,保不住這份工作,她雖害怕,卻越來越能相信上帝掌權,她只要盡責做好該做的,上帝必會看顧引領。傳統社會中,女性到了一個年齡就該結婚,鄉下的舅舅想把她嫁給一個有小孩的印度教男性,她不願意,但壓力很大,甚至作夢夢到自己戴上象徵已婚的項鍊,脫不下來。種種壓力責難下,她仍堅定表示:若非良配,寧可單身,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勇氣!一步步,她以謙卑受教的態度,學習做預算、記帳等生活技能,成熟獨立,也總是恩慈待人。
今年二月,吉妲搬出去跟朋友住。離開前,我們一起算錢,發現她已經還了將近一半的債務,非常興奮感恩。如今,她仍有諸多挑戰:跟新室友的溝通、自己的病痛、對家人的牽掛(外公在去年九月過世,剩下鄉下的外婆和媽媽。外婆身體不好,媽媽心裡軟弱時會喝酒),願上帝幫助,讓她的擔子得以輕省,也為她預備主內的家人,愛她、扶持她。
狄嘉是語言中心的半職家教,教外國人印地語。她出身印度教背景,跟哥哥相依為命。幾年前,由哥哥安排結婚,婚後才發現對方酗酒、家暴,她的頭被揍到如今都不時作痛。之後分居,去年由法院判定離婚。狄嘉開始獨立生活,一位伯伯租房間給她住,但這位伯伯會半夜進她房間聊天,她不舒服但也不敢拒絕。後來伯伯希望她嫁給他,她拒絕就被趕出去,另找房子。離婚婦女常被人另眼看待,獨立生活也令她膽怯,她的期待就是另找良人再嫁;半職的薪水不夠,她也再三表達,希望能全職。
上帝完全不照狄嘉的期望。再婚計畫告吹,語言中心也因簽證政策改變,學生銳減,財務同工表示需要解雇狄嘉。我們左思右想,發現她的興趣是美容,就找到提供訓練的美容院,由她哥支付訓練費,我們支持美容用品,讓她受訓六個月。而六個月之後,她就需要離開語言中心,另找工作。
我們在一週一次的開會中分享信息(比這更早,狄嘉就從學生那兒不時聽到耶穌的事),到了去年底,我感覺她對救恩很清楚了,就改成一起查經,從耶穌的故事讀起,希望她學習自己讀經、自己領受。有一天,她過敏非常嚴重,難過到哭出來。那天,我們讀到耶穌醫治大痲瘋病人,讀後為她禱告,她就好了。之後,上帝又一次醫治她,她稀奇上帝的恩典,也開始為人禱告。今年三月,她轉去美容院,開始新工作,繼續面對各種挑戰。感恩的是,雖然我們不照她的期待,有時也嚴格要求,但她依然能體會我們愛她,信賴我們。
五月返台前,我與同工斯婉去拜訪狄嘉。我想著要提醒她,若相信耶穌是主,就要專心、不能妥協。琢磨著該如何講,卻沒想到我尚未提起,她就指著家裡的神龕表示這是前夫給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因為她信了耶穌,現在不拜了。後來,聊到最近的讀經內容,她說她讀到舊約說上帝厭惡拜偶像,我著實驚訝,因為我以為狄嘉膽小怯懦,不會有勇氣做這種與傳統不同的決定,但我實在小看了上帝,當上帝的恩典向人顯明時,人就願意跟隨,聽從祂的話。如今,狄嘉在新的工作依舊有各種挑戰,願主的恩惠慈愛隨著她,使她那崎嶇艱難的路,漸能平穩、安定。
思想著吉妲、狄嘉,也想到莫詩、夏賓娜、許瓦妮、艾儂、倪阿姨⋯⋯願在上帝的恩手中,她們雖經流淚谷,卻也滿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作者:林頌亞.王流穎
這次大會有超過4000名的與會者,分別代表了100個不同的國家,77種不同的語言。為期6天的聚會需要同步翻譯成6種不同的語言⋯⋯當敬拜的音樂響起,全場異口同聲、同心合一地讚美我們的上帝。那種貫徹全身的震撼,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想天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Lily 和我作為宣教師,至今已經8個年頭了。回想我們當初分別踏入上帝的呼召時,都還懵懵懂懂的,有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衝勁,雖然有些無知,但是堅信上帝的帶領。單身的時候,去到世界各地服事,感覺都不需要休息。之後我們相遇、相知、相愛、結為夫妻;生下兔寶,生命經過了不同的階段,但腳步卻沒有因為階段的改變而有所停頓。
光是兔寶兩歲半的生命中,就已經去過11個國家,坐過66班飛機。我們不論去到世界哪個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種,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心裡總有一個信念:「我們要把耶穌帶到那裡去!」這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的使命,我們就是為了這個信念放下一切的⋯⋯不是嗎?其實好像不是⋯⋯(與其說這封是我們的家書,不如說是我們最近一年很深的體悟。)
從去年寫完家書給大家之後,十二月我們去了一趟對岸。在那裡的西南部地區,我們很有幸採訪了超過25個當地同工和少數民族的見證。我們聽到說上帝怎麼樣帶領一個登山旅客,去到深山部落,在意外中把福音帶給那裡的民族;我們也聽到說上帝怎麼樣用同工的恩賜,為他們開創了一個留在當地服事的機會;我們還聽到了上帝怎麼樣在這些少數民族的弟兄姊妹中放下負擔,要把福音帶到他們山中每一個村落裡。每個故事都是神蹟,都在述說上帝的奇妙作為,讓我看到了上帝是如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快轉到今年年初,我們都會固定去參加青年使命團在對岸地區的全國同工會。在當中,我們不僅是鼓勵那些同工要加油,也開了兩個工作坊,一個教怎樣募款,一個教怎麼談戀愛(後來聽說坊間對我們評論是:「前一天教我們搞到錢,後一天教我們搞到人。這兩個人到底是誰啊?」)。但更讓我們受到鼓勵的是,我們看到他們開始差派華人為主的跨文化長宣團隊。這一直都是對岸同工的很大的挑戰,能夠看到我們的同工可以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真的是非常地受到激勵!有一種見證了歷史的感覺。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去到了宣教界所認定「宣教師墳場」的日本短宣。7年前,我在東京住了5個月,為了傳福音給當地大學生。記憶中我們無所不用其極,但效果卻有限,常常一整天在大學校園裡走來走去,都沒有好好的跟一個人講到話,更不要說傳福音了。平均一個禮拜可以跟一個人好好說到話就很不錯了。但是這次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們一個禮拜有4天會去日本街頭傳福音(1天在東京大學周遭,3天在池袋車站附近)。不誇張的說,幾乎每次都可以至少跟一個人有超過半個小時的對話。而且只要是這種比較深入的對話,一定可以把福音完整地分享給對方。當然接受與否不在我的控制之內,但是這種對福音的敞開度,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就算再難再黑暗的地方,也無法限制上帝的作為。「宣教師墳場」不再,上帝的工作甚是奇妙!
九月初,青年使命團在泰國的Pattaya招聚了全世界的同工們一起出席一年一度的世界性聚集YWAM Together。顧名思義,就是讓散布世界各地同工們聚在一起,分享上帝的作為,見證祂的奇妙。這次大會有超過4000名與會者,分別代表100個不同的國家,77種不同的語言。為期6天的聚會需要同步翻譯成6種不同的語言,這還不包括私下翻譯的數量。每天聚會的主持人都來自不同的文化種族背景,用不同的語言主持然後被翻譯成英文。
但這其中最特別的是,有很多創啟地區的同工們都來到了我們當中,大會中也有很多他們分享的機會。我們聽到了發生在東亞、中亞、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見證,這些都是當地人民而非外來宣教師的故事。這證明了福音不僅在世界各地紮根,更有各國、各族、各民在積極跟隨耶穌。
大會雖然是這麼多元的組成,但當敬拜音樂響起時, 全場異口同聲、同心合一地讚美我們的上帝。那種貫徹全身的震撼,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想天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上帝的奇妙可畏, 根本訴說不盡,祂在全世界所做的工根本不是人能測度的。就像使徒在約翰福音的最後一句話說道:「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如果我們把在場4000人所經歷的神蹟奇事都寫下來,相信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更不要說是全世界所有的見證了。
上帝之大,根本超乎我們想像;祂所成就的事,並非人所能掌控的。祂正在世界各地動工,包含在你我的周圍,也並沒有因為你我是否參與其中就停頓不前。祂正積極主動的將迷失的兒女們招回家中。「我們要把耶穌帶到那裡去」這是多麼狹隘、自我中心的想法啊!我們不論要往哪裡去,上帝都已經在那裡並已經在工作了。我們去,是要去參與在上帝正在進行的工作之中!
上帝正在書寫祂的故事(His Story)、祂的歷史(History)。對你我而言,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寫自己的故事,還是要加入上帝的故事?」
作者:戴繼宗.柯悅敏
宣教不是戴家的專利。戴家多年因先祖五代以來的委身,享受太多神的祝福,太多榮耀的光環,這些榮耀僅屬基督;這些從神來的光環與祝福,是屬於所有一生為主擺上良善忠心,神的眾僕人所有。
戴德生岳父台約爾在廣州臨終前說:「藉著我們的墳墓,贏得中華歸主。」
今年對戴家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因為從1983年戴家一行11人到鎮江尋根之旅,期盼可以找到先祖戴德生與瑪莉亞的墓碑,從此那不可能的任務就在神奇妙的帶領引導下,35年來一件件不可思議的神蹟陸續發生,成就了神極大無比榮耀的見證。
1983年,戴家尋根的開始,藉著公安到鎮江博物館尋找線索,當時留下一本戴德生的傳記,幾張戴德生與瑪莉亞墓地的老照片,並探訪了當地福音堂胡老牧師,說明了一家人來鎮江的心意,埋下了伏筆。
1986年,在胡老牧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戴德生墓碑的6個殘塊,都在鎮江博物館的園中全數找齊了! 且福音堂承擔了墓碑保管之責。從此眾多從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前來瞻仰這墓碑。胡老牧師過世後,由年輕尹牧師接續管理。
2012年揚州的黃姓台商,在古玩市場看到瑪莉亞墓碑的殘塊,不是基督徒也不認識戴德生與瑪莉亞是誰的他,因著心中莫名的感動,買下了墓碑,透過google及詢問,聯絡到繼宗,慷慨地把墓碑贈送給戴家。從此瑪莉亞的墓碑的殘塊,便被安放在鎮江福音堂戴德生的墓碑旁。
2013年鎮江來通知,說土地開發商在當初戴德生與瑪莉亞所葬之西僑公墓原址,找到一塊中文墓碑(1931年戴德生長子戴存仁夫婦為父親所立)及兩個未被破壞的墳塚。後來透過各種考證,確認這實實在在就是戴德生與瑪莉亞的墳墓。經家人與當地政府及福音堂協商,決議將戴德生與瑪莉亞的墓碑,遷至由繼宗與父親共同命名的新教堂宣德堂後的鐘樓裡。
「宣德」來自彼得前書二章9、10節,我們期許教會以「宣揚祂的美德」為職志,戴德生與瑪莉亞的墓碑安放在此,這鐘樓因此被命名為「德生樓」,不是要宣揚戴德生的美德,而是如60米20層樓高,鐘樓樓頂的十字架,我們宣揚的,只有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受死復活的耶穌基督。
2018年6月5日,早上9點在德生樓前有一個簡單隆重的揭幕儀式,10點鐘紀念館的落成奉獻禮在宣德堂舉行。德生樓的規劃:地下層為安置戴德生夫婦的棺木;地面一樓大門入口正中間,安放兩人的墓碑;一、二樓兩邊長廊各陳列兩人的生平、內地會事工發展的回顧、鎮江教會歷史。繼宗在禮拜中特別期勉會眾:「信仰的傳承」、「捨己跟隨」、「唯獨基督」、「信服上帝」。
從父親戴紹曾牧師有意尋找先祖的墓碑到如今順利落成,我們看見神不斷在前引路,許多同工一路主動積極幫助籌畫,其中許多艱難,非可言喻,若非有肢體從旁不斷協助,不可能走到如今。這中間付出最多心力的,有:
一直以來,人的目光太多關注在戴家的人身上;但,宣教不是戴家的專利。戴家多年因先祖五代以來的委身,享受太多神的祝福,太多榮耀的光環,這些榮耀僅屬基督;這些從神來的光環與祝福,是屬於所有一生為主擺上良善忠心,神的眾僕人所有。我們期望這是一個高舉基督十架,激勵大家願意回應神大使命呼召獻身的地方,不管是全職、是帶職;不管是本地、是跨文化,不管我們是在甚麼崗位,讓我們一起去努力,使萬民作主基督的門徒。
因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作者:珍敏
重擔與挑戰常常也會超過一個人所能勝過的,只有願意學習把自己交託在弟兄姊妹的手上,才有可能持續的面對那個軟弱的自己,並願意持續把自己交在上帝手中。
各位家人平安:
第一任期(兩年)咻一下就過了,感謝大家不斷的代禱與支持。回顧這兩年,我的心得是我很軟弱,但上帝的恩典是無限的大。我數算過去兩年,我看見神在幾個方面的恩典。
每當我困惑、低落、孤單,感覺掙扎時,我可以感覺到上帝會用各種方式來安慰、鼓勵及引導我。在一個退修會中,我學會靜默禱告,在靜默禱告中,我學會與上帝親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及學習,也從中學習上帝不停止的愛。重擔與挑戰常常也會超過一個人所能勝過的,只有願意學習把自己交託在弟兄姊妹的手上,才有可能持續的面對那個軟弱的自己,並願意持續把自己交在上帝手中。
現在知道宣教師不只在事工與靈命上要懂得自制與操練,在身體的鍛練與日常的生活也一樣不得疏忽。其實我的每一個層面上帝都要求我要好好管理,當忽略的時候,總是要付上一些代價來收拾後果。身體是神的殿,接受神所創造自己的身體特性,認真看重管理真的很重要,這要求的是自律的品格。
試探總是可以潛藏在各個層面上,生命也可以有很多的不滿與抱怨,宣教上的挑戰與危機也從來不會少,但有件不可少的事,就是當學習稱謝感恩我們的神,深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祂的恩典,不管我覺得這些事是好是壞。有不斷感恩的心,才有可能在面對許多壓力或軟弱的靈命中,可以繼續有力量的堅持。
上帝讓我看見當地特教相關體系大大小小的狀況,讓我有機會可以把很多不同的服務項目都看過一遍,更可以理解整個大環境的情況,在與不同的人群如社工、大學生、家庭、心智障礙者接觸後,能更看見理解特殊需求家庭所面臨的處境與需要。
從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可做的,到隨著團隊的不同機會下,體驗了不同的工作,也藉著這些工作更認識當地的服務體系。學習如何和團隊溝通、合作,我是一個被動及內向的人,在人際的互動與學習中,也讓我不停的學習順服和主動,生命的彈性也是在日日的操練中慢慢被擴展起來。
去年底,在上帝的帶領下,我體會了羊沒有牧人的處境,也看見很多心智障礙者家庭的掙扎與迷茫,上帝想要找祂的羊,要帶這些羊回家。我想為這些心智障礙的成人成立一個日間照顧與訓練中心,並且讓中心成為這些家庭心靈上的一個家,使他們可以在這認識獨一的大牧人。
作者:于謙
主啊,我在這裡,求主使用!
讀神學院時,有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師,在上第一堂課時問我們:「同學們,你們在考神學院時,有沒有被考官問你的呼召是什麼?蒙召的經文是什麼?」台下同學們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彼此面面相覷,狐疑著想著:「呼召,難道不是獻身全職的必要條件嗎?!」
這時,這位有著 PK(牧師的孩子)背景的老師接著說,當初他考神學院的時候,主考官當然也問了他一樣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沒有什麼戲劇化的蒙召過程,也沒有什麼蒙召經文,我只知道我想獻身服事神!」
只見台下的主考官們有點錯愕(為難),似乎對於一位沒有蒙召過程及所謂蒙召經文的面試者,很難說服台下的他們錄取他。這時候,突然有一位主考官悠悠地說著:「唉,這小子從小看他爸爸在那個年代服事(刻苦)了一輩子,若是他還願意獻身服事神,誰還會懷疑他想服事的心志?!」由於我的蒙召是個很戲劇化的過程,以前在我的心中始終認為,就是要像保羅蒙召一樣有這麼「具象」的過程,才是真的被主「呼召」!
神學院老師分享的這段對話,使我對全職服事不再抱持著如此「狹隘」的想法,也讓我開始去思索宣教與呼召之間的關係。的確,不論新、舊約,我們的確可以看到上帝會對某些人有「特殊」的呼召,除了保羅,我們也可以看見摩西、彼得、腓利等人的例子;但是看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及使徒行傳一章8節,無論我們是否領受「特殊」的呼召,「使人作基督的門徒」及「在各地做基督的見證」卻是我們每個信徒都應領受的使命(呼召)。對於「差傳」年會的「差」與「傳」,首先應該先看見我們在大使命的呼召中,已經被聖靈所「差」的身分,但更重要的,應該著眼在於我們的「傳」!
「在哪裡傳?怎麼傳?」才是我們更應切切向神禱告,尋求聖靈賜下個人的、主觀的感動,使人人都起來傳揚福音,與主一起同工在祂美好的大計畫中。在工場上,我仍然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宣教師,述說著他們獻身服事的故事,有的很清楚,就是這裡,我要在這塊土地上服事這群人,然而,更多的是,我看見他們在極其困難中,回到起初的呼召,「順服」神的帶領,繼續在信心中尋求:「主啊,我在這裡,求主使用!」的謙卑見證。
我的屬靈同伴在經歷了多年的短宣尋求之後,與我分享她的得著:「不論在哪裡,都可以服事!」但願這樣美好的對主呼召的回應,成為你我在不同階段、不同地方,卻同樣尋求主美好心意的心志與態度!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
作者:凱西
今天有機會跟她分享神的話,是因為有人曾經在她生命中播種。
根據統計,鄰居信耶穌最主要的三個因素,第一,是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一位長期關愛他的基督徒。第二,是看見異象和做異夢。第三,是讀新約聖經。在這三個因素中,我們所能做的,除了為他們禱告,就是做他們的朋友。而信任的友誼,也是使鄰居願意讀新約聖經的關鍵。
我有一位認識四年、很要好的鄰居朋友「小達」,她曾是我的阿語家教。我來這裡的頭一年,每個禮拜會去她家好幾次。小達一直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住在塔塔,為什麼要離開家人,為什麼不結婚⋯⋯。日子久了,小達和她的家人開始信任並接納我,他們會讓小達和我一起過夜出遊,小達的爸爸甚至對她說:「凱西是個有真實信仰的人」。有一天,小達對我說:「我知道,是阿拉安排妳來這裡,讓我可以重新的認識祂!」認識小達兩年、建立深厚的友誼之後,在一次出遊的機會,我終於能用阿拉伯文跟她分享完整的福音,小達非常認真聽,也問了好多問題。我不知道小達會不會信主,但我知道,我要繼續做她的朋友。
另一位朋友是我在學校裡認識的「小夏」,她主修伊斯蘭研究,目標是未來能夠建立伊斯蘭的神學院。在我們認識的兩年中,我們無所不談、彼此信任,建立了深厚的關係,我們常常彼此討論信仰。她畢業以前,送我一本精裝本的可蘭經,因此我就順理成章,回送她一本聖經,她非常開心。
我把整本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所有預表耶穌的經文和故事標記出來,一路的向她解釋、一路講到新約——神如何透過耶穌的捨身,饒恕我們的過犯,使我們也能夠饒恕傷害我們的人。這不是我第一次跟她分享,但那天我就想跟她做一個總複習。結果,她聽了之後,淚流滿面很感動。之後從她的分享,我得知,其實在她小時候,曾經有一位基督徒老師向她分享聖經裡的話。我很感動,也被提醒——我今天有機會跟她分享神的話,是因為有人曾經在她生命中播種。
一位鄰居信主,是一個漫長的旅程。生活在他們當中,我常常會覺得,好像他們永遠不可能改變。但是,在人不能,在神卻沒有難成的事。我們的工作和挑戰,就是效法基督長久忍耐、不離不棄的愛。
作者:嚴永梅
在主的愛中,彼此分享,彼此激勵,大家一起效法主耶穌犧牲的愛,將福音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使更多更多人得到福音,這是何等的美好!
時間過的真快!回憶自2012那年,65歲的我從澳門浸信宣道會退休後,來到了創啟地區,我求神賜下智慧和體力能繼續服事當地百姓。蒙神帶領,在自己所住的小區我一個一個傳福音,認識神的人數不斷增加,於是就開始建立聚會點。
感謝神的恩典,因應需求,我們成立同工團隊,與年輕的肢體們一起努力,我在他們中間是最年長的,姊妹們說:「我們需要您在我們中間把關!」感謝主賜給我健康的身體和足夠的體力,與年輕的同工們一起打拼,聚會點的人數越來越增長,弟兄姊妹的屬靈生命也越來越成長。我深信耶和華祝福滿滿,我深信這一切美好的成長與您們的代禱是分不開的。
感謝信友堂的代禱勇士們,感謝您們對我二十多年來的事奉給予的支持和禱告,使我在這裡滿得從上而來的祝福和保守。雖然這裡的信仰環境似乎是越來越艱困,但是弟兄姊妹的信心都靠主堅固,我們相信上帝掌管一切!我們雖然謹慎小心,但是依然靠主勇往直前!
因著環境的緊張,也因著人數的增長,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的主日崇拜分開在5個地方同時聚會,目前週間的禱告會也準備要分組了,每組兩位組長一起配搭事奉。神感動組長們願意開放家庭成為聚會點,接待弟兄姊妹來到家中聚會。特別是其中一位劉姊妹,不單單要接待弟兄姊妹,也要接待孩子們在家中上兒童主日學,使孩子們能不間斷的學習神的話語,從小行走在上帝的旨意中。
特別有一次我的外孫女在孩子們中間精采的分享,令我印象深刻!教會的大學生們去泰北山區學生中心短宣,當時遇到突然來臨的大風,屋頂都快要被吹掉了。在緊急的情況下,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依然站在那裡,每個人開口向上帝禱告,單純依靠上帝。這樣的見證,如此的單單依靠上帝的例子,讓主日學的孩子們睜大了眼睛,他們目不轉睛的看著泰北的照片,小小的臉組長培訓,為主委身 龐充滿了神采,好像自己也身臨其境一般。
孩子們紛紛表示未來也願意效法,前往貧困地區幫助有需要的孩子。在旁聆聽的大人們也踴躍表達,期待有機會能支持這麼有意義的宣教事工!感謝主,在主的愛中,彼此分享,彼此激勵,大家一起效法主耶穌犧牲的愛,將福音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使更多更多人得到福音,這是何等的美好!
在每日的生活中,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在平安無事的生活中,
你是否沈陷無底的深淵?
救恩出於耶和華,
願我們在神的呼召中經歷拯救。
作者:鍾興政
神的真理幫助我們分別為聖,並且被主使用。
我當兵的時候,很不喜歡聽到班長或排長吹哨子大聲喊「集合!」通常這樣招聚士兵的哨聲,是要預備一件接下來很辛苦的事情。我們不喜歡被招聚,因為我們喜歡自由。但是,我們基督徒面對神的招聚卻有不一樣的感受。
因為我們對神招聚祂的子民有一種盼望。為什麼有盼望呢?我們最近讀到彌迦書, 說到:「雅各家啊,我必要聚集你們,必要招聚以色列剩下的人,安置在一處,如波斯拉的羊,又如草場上的羊群;因為人數眾多就必大大喧嘩。開路的在他們前面上去;他們直闖過城門,從城門出去。他們的王在前面行,耶和華引導他們」(彌二12-13)。這段經文清楚說到神必要聚集「你們」,就是「以色列剩下的人」。「以色列剩下的人」就是神的子民,也就是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神的招聚帶給我們盼望,因為我們的王要在前面走,並且引領我們。這樣的盼望有兩個層面。
第一層的盼望是我們相信神的應許—神在我們處於艱困環境中,神沒有忘記我們。我們對於現在的生活有許多擔心掛慮, 因為現今的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越來越多不可預期的事情,我們常常有疑惑:「面對這些事情,神會不會帶領我們平安度過?」感謝神,對神的子民來說,彌迦書二章12-13節實在是非常安慰人心的經文, 因為神說:「雅各家啊!我必要聚集你們。」神的招聚應許祂會「安置我們」,既然是神的安置,我們就相信這當中會有平安。
第二層的盼望是我們確信基督耶穌,我們的王在前面走,並且要幫助我們—神招聚祂的子民是有目的的。我們想起約翰福音中主耶穌的禱告, 祂向父神說: 「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 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十七17-19)。神差派自己的愛子耶穌基督來作神百姓的王,並帶領我們這些百姓照祂的模式—「以真理成聖」。感謝神,每次我們一起崇拜,一起禱告,一起團契,都是神的應許;祂親自招聚我們,按著真理教導我們, 也使我們一步一步更像主。主耶穌自己分別為聖,也叫我們要分別為聖。
這樣的應許讓我們知道:在這世界我們每一位神的子民天天都有盼望,因為神招聚我們,讓我們有平安。我們也喜歡到神的教會中敬拜神,並一起團契,因為神的真理幫助我們分別為聖,並且被主使用。
編輯室
■恩典團契
■雅斤團契
■活水團契
■雅歌團契
■伉儷團契
■加榮團契
■嗎哪團契
■香柏樹團契
■信友團契
■約書亞團契
■青年團契
■青少團契
作者:林宗煌
憑著基督無瑕疵的羔羊之血,
存敬畏的心,度過在世寄居的每一天。
經文:約拿書二章1-10節
讀小先知書是很有趣的經驗,很像在拼圖,彼此不同卻又相關,慢慢地可以看出神心中的圖像。剛開始我們看見以色列的敗壞受審,以及最後神復興他們的盼望。後來我們看見神關心的不只是以色列,這個盼望也是給萬國萬民的。然後進入約拿書,神要透過先知向尼尼微人傳審判、悔改的信息,但這卷書的焦點卻是在先知約拿身上。若先知順服神的話,約拿書只會有第三章,不會有第一、二、四章,但約拿不認同神對殘暴凶狠的尼尼微人給予慈愛和憐憫,先知的態度正是代表著以色列人的態度,他們不能接受神的恩典和憐憫臨到他們恨惡、鄙視的鄰國外邦。所以,約拿躲避神、被拋在海中、被魚吞入腹中,也因此有第二章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而這個禱告是整卷書的轉折。
進入第二章的情境,約拿在魚腹中,魚腹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是一個有惡臭、不舒服、被困住、不知未來如何的地方,這時你會如何禱告呢?約拿整篇的禱告不是一個呼求拯救的禱告,乃是一個感謝、讚美已蒙拯救的禱告,因為雖在困境中,他卻是經歷了真實的拯救。第2-6節,約拿在禱告中描述他被丟入海中的經驗,第5節,「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深淵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他原本瀕臨死亡、快要溺死了,這是很深的無助和恐懼的感覺,他已經感到一隻腳踏到陰間了,他在死亡的門口呼求神,然後有一條魚把他吞到腹中,讓他仍能保有氣息,他得救了。第6節,「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耶和華─我的神啊,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約拿知道這個困住他的魚腹卻是神從「坑」中把他救出來的地方。雖是困境,卻是神的拯救。
“真正的拯救是從內心開始的,是超越環境的改變的。”
但在魚腹中有兩個挑戰: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時間。剛從海底進到魚腹中,約拿很深地經歷蒙神拯救的真實,因此可以立即發出感恩和讚美,但時間久了,一直待在魚腹中,人的心就會開始轉變。第一章17節,「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三天三夜很久嗎?約拿在魚腹中三天三夜,但他不知自己待了多久,應該感覺好久好久了,他怎樣繼續向神禱告呢?繼續稱頌感謝神,還是呼求拯救?前些日子有一位神學院同學興奮地分享,他有一位癌末的會友,後來檢查時發現癌細胞不見了。這的確是值得令人欣喜的事,但這樣得拯救的喜悅可以持續多久呢?每天的生活是個挑戰,可能不久就會感覺自己好像活在魚腹中那樣不舒坦,這樣的不舒坦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卻也讓人更不知道如何是好。
約拿在這篇感謝讚美的禱告中,其實表達出對蒙神拯救更深的體會。第3節,「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約拿知道他被吞到魚腹而得救是神的作為,但他也知道他被水手丟到海裡也是神的作為,這些要淹沒他的海浪都在神的掌管之中。換言之,是神要把他淹死,然後神又把他從水中拉出,這是什麼拯救?聽起來有點像是刑求。這要感謝什麼呢?這個見證聽來就像:我的神讓我罹患癌症,而且到末期我都快絕望痛苦死了,然後神奇妙地把我醫治了,感謝讚美主!
耶和華對約拿的拯救不只是從海底救到魚腹中,耶和華的拯救行動從第一章4節「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就開始了。當神在海中興起風暴,船幾乎要沉了,這時候約拿很豪氣地告訴船上的眾人:這是因為他躲避神引起的,把他丟到海中問題就解決了。約拿的意思就是,我寧願死,也不願意順服神;我寧願被丟到海中,也不願意向神禱告。我們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寧願死,也不願意……」、「我寧願下地獄……」,但其實我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什麼是地獄永火的刑罰。第4節,「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當約拿真的被拋在海中,落到死亡的坑裡,他描述自己遭難的經歷卻是「從神的眼前被驅逐,但仍仰望神的聖殿」,這與他之前逃避神的態度是全然地不同,這就是拯救,從逃避神到渴慕神,從寧死不禱告到在魚腹中求告感謝神。
我們需省思:「從神眼前被驅逐」是我們所在意、會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事嗎?今年農曆年,太太和孩子在埔里娘家多待了幾天,我則先回台北參與主日事奉。剛開始蠻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很安靜、很自由,一兩天後就覺得怪怪的、不太習慣,有點期待他們回來,當時,我為自己有這種感覺而感恩。第7節,「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受困的魚腹成為約拿向神禱告的聖殿,他在魚腹中求拯救,也同樣在魚腹中感謝已蒙拯救,真正的拯救是從內心開始的,是超越環境的改變的。
第8-9節,「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在這個惡臭、不舒服的魚腹中經歷了神的拯救,然後他向神許願,他許的願會是什麼呢?台灣民間信仰拜偶像的人常會許願,並以捐錢、蓋廟或施捨來還願。聖經並沒有禁止人許願、還願,重要的是我們願意還怎樣的願?我們所許的願顯明了我們對神的認識如何,我們知道神真正期待我們做的是什麼嗎?在我蒙恩得救、遇見神的那個夜晚,我向神許願:若祢能救我,我願意將生命獻給祢、為祢而活。信主27年來,我愈來愈認識到,向神還這樣的願是應當的。
約拿在魚腹中可能想起神的話、神對他的呼召「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他之前是寧死不願意去,而他現在願意去嗎?他願意還這樣的願嗎?第10節,「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約拿又回到陸地,應該不是他施,可能是約帕。第三章1-3節,「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神拯救約拿就是要完成對他的呼召,而約拿蒙神拯救之後也就順服神,去了尼尼微。
神拯救我們就是要呼召我們,呼召我們去完成祂的心意。我們蒙神拯救才能看見呼召,並且承擔呼召。呼召不是看到人很可憐或很可惡,然後有感動去或拒絕去。呼召是真正認識到救恩出於耶和華,是耶和華要拯救、要施恩憐憫,而我們成為了那個先被拯救的人。
(2018年7月29日關渡自強分堂主日講台信息)
作者:康來昌
「不可偷盜」,消極的是不可以把屬於別人的東西拿走,積極的是把屬於別人的、他當得到的給他。這兩個有關,但不大一樣。不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拿走,就是一般想到的偷東西,但如果是他當得的要給他,照這裡講,你不納稅就是在偷別人的東西。
羅馬書十三章7節:「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這問題非常廣,什麼是人當得的?什麼是私有財產 (private property) ?什麼是屬我的 (ownership)?
很多人會說在早期、原始時代,這世界非常幸福,一切都是公有,沒有私產的觀念。罪惡進入世界,私產的觀念進來,我的、你的一分開,就有了爭奪、逼迫、剝削(這馬克斯講得最多)。持這樣看法的人到今天還很多。
人有沒有當得的東西?所謂「當得的東西」就是你有這權利。這又涉及我們第一次講到的一個很頭痛的字眼,「權」。「權」有兩個,一個是權利 right,一個是權力 power,兩者有關係也很重要。凡人所當得的就是他的right,而人怎麼會有這 right?
你說:「我辛苦賺來的就是我的」。最早 John Lock 也有提到這一點,一個東西的價值是因為天生的東西 (raw material) 被人加上自己的勞力,加了勞力這就是他的。
但我又講一個老問題,假定在醫院裡,一個病人開刀,繳了一百萬的手術費,這一百萬收入要怎麼分?分得相當多的應該是開這一刀的醫生,他最辛苦,但再多想想,一個醫生開了四個鐘頭刀,分到了百分之十,一群護士,從開刀前就照顧病人一個禮拜,開刀後又照顧他一個禮拜,遠遠超過四個鐘頭,但只分到醫生的十分之一。再說,可能得到最多的不是醫生、護士,而是什麼都沒有做的董事長、老闆。甚至他不是當初的投資人,因為哥哥爸爸真偉大,所以他就有。
各位懂嗎?你到底應該得多少,是你出了多少力量嗎?恐怕不是。汽車就更明顯了,做汽車的工人可能花的力氣最多,但他得的不是最多。知識份子可能會說他們笨、書讀得不多,而誰說笨就應該少賺一點錢?這都涉及到財產的觀念,包括社會上對財產的規定,包括社會主義。
我講過一個美國童謠,小雞種麥,過程中沒有人要幫忙,最後烤成蛋糕,小雞說:「蛋糕是我種的麥,我澆的水、我付出的勞力,所以現在我要一個人吃」。我一個人做事,我一個人吃,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倫理,看起來也很公平。資本主義向來說我們不要養懶漢。
不過資本主義後來發展下去,小雞的子女都沒有種,都是老爸留下來的,因此社會主義說,「父母的勞力結果給兒女是不公平的,根本不應該,每個人應該在起跑線上同等,大家都一樣」。但這時如果你有個有錢的老爸,你就非常憤怒了。
我們就再問,「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賞罰怎麼給?」學者為這個討論很多,近代講得叫人覺得有趣的是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羅斯 Rawls,他的書「正義論」早翻成中文,裡面就講到這是一個社會的協商,怎麼分蛋糕?羅斯說,「我們分蛋糕的分法要在一個無知之幕後面分」(就是排除自己的有知,而做出公平的決策)。但我猜我們在考慮的時候通通是考慮自己,有錢的人希望怎麼分,沒有錢的人也希望怎麼分,還是不是很理性,更不是照著聖經來講。
所以共產主義的國家就有個集體主義的答案:一個產品是大家做的,因此要公有、公分。但像Allen Smith 等人提到資本主義的觀點:一個產品是好多人合力做的,但沒有一點道德的色彩,沒有人是為了要增進國民福利。Allen Smith 講,屠夫絕對不是愛那吃牛排的人或給他養牛殺牛的雇主,廚師也不是為了愛你,不讓你餓肚子而幫你煮飯,通通是為著私利,私利為大,私利產生了整個社會的合作。因此,同樣大家合作出來的東西,資本主義說這純粹是市場決定的,社會主義會說這是大家彼此合作的,所以要共有。
各位,這些都很難決定到底誰對誰錯,我們還是說聖經裡似乎給了人一個觀念:有私產,有你的、我的、他的;不但有私產,而且這私產好像有規模。到底要怎麼分,怎麼樣讓貧窮的人沒有那麼多可憐的情形,而有錢的人不會富可敵國?到底怎麼樣是個人當得的,也很難說。這又是聖經沒有給我們答案,只有說當給的;聖經沒有講什麼叫人當得的,只講人當給的,也就是只有給責任,沒有給權利。
羅馬書十三章7節只有講「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然後講得也有點震撼,我們要給政府的還包括懼怕,「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保羅在這裡講的似乎很奴性,但他的確是在講政府的運作,而且當時候的羅馬政府,可能是羅馬的黃金時代。
第6、7節都要給,還不是不要拿,而下面呢,就不但要給,還要更多給別人,第8節:「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虧欠人就是他當得的沒有給他。好比「不可殺人」不只不殺他,你還要愛他,讓他活得很好,那就困難得多了。
但我們有這個權利嗎?我們有權利像很多現在示威的人一樣說:我有生存權,不是你不要殺我而已,是我餓了你要給我吃。我自己看聖經裡只有講基督徒有責任給,而需要的人沒有權利要。
這些話我覺得就是我們當做的要做,而我們做得太不夠了。因為神對我們的要求,愛的律法是很嚴格的,我們沒有辦法因行律法稱義。「不可殺人」很容易,「不可對人懷恨意」已經很難了,不但不殺他、不恨他,而且要愛他,包括我們所謂愛遊民,絕對不是說就給他吃喝,愛他是使他得到最大的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希望他改邪歸正走正路。這些還包括我們有沒有權責做這事。這裡聖經都沒有告訴我們你當做的是什麼,只能說都包在愛人如己,你不加害別人。所以第10節,「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意思應該是愛不但不加害別人,愛是加利、加益給別人。
但什麼是加利、加益?我又要說,你給人,要給多少?「別人當得的該給他」,那什麼是當得的?別人的東西你有沒有多拿?同樣,大家也很容易就用道德的口氣來說,一個人有錢得不得了,朱門酒肉臭,就像財主和拉撒路。財主是不是因為他沒有給就下地獄?我認為不是。因為你很窮、很可憐、肢體不全、沒有人愛你,你有沒有權利理直氣壯的說:「你(國家)要給我?」現在社會福利政策大概都是說他們有權利要得到這些,但這還是有個問題:這個權利是誰給他的?現在人能說的,我覺得最理想的講法是說我們的感情上覺得不好意思,但這不是個理性的事情。
西方人說我們有三個天賦的人權:生存權、自由權、財產權。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權。這第一步很好講,就是你不可以殺掉我;我沒有犯法、沒有威脅到別人,任何人不可以殺掉我,要讓我活下去。但推一下就很難講,一個餓得半死的人他有沒有生存權?你說有。而誰給他?(這就是我剛才說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兩個不一樣)。我們看到他需要,基督徒有義務給他,但義務不是國家規定,是教會(或上帝)的規定。可能有些社會主義者或國家福利會說國家有責任,那就還是全民有責任。當一個人餓肚子,我們先不講原因是什麼,因為一講原因就更複雜,比方他因為吸毒而餓肚子,如果是他爸媽吸毒呢?那他就應該被救助。如果他爸媽吸毒也影響到他吸毒?所以要用腦筋想,不能感情用事,喊喊口號很容易,要想想為什麼這樣做。什麼樣的人可以得到救助?你說不亂來的人。而什麼叫不亂來的人?你說他不能好吃懶做。他說好吃懶做是他的天性,就像你長得漂亮是你天生的一樣。你能說什麼呢?這些可能都有道理。
我有我自己的立場,最重要的是根據聖經,但我也承認我根據聖經,跟另外一個敬虔人根據聖經提出來的立場可能完全相反。所以「不可偷盜」講起來好簡單,實際上很複雜。
(2015 年 1 月成人主日學「實用倫理學」,呂琪整理)
作者:李鎬
2015年自華神畢業後的某一天,我和當時的主任牧師謝榮生牧師在他的辦公室談些事情,他問了我一個問題:「關渡自強分堂目前需要人幫忙,你是否想去那裡服事?」我覺得有些突然,因為從來沒去過關渡自強分堂,對那邊是一無所知,但經過一陣子的禱告尋求,我和師母決定順服神的帶領,於是就在謝牧師的引薦下,到了關渡分堂配搭林宗煌牧師的服事。
在教會廚房的水槽前面,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一張紙,上面寫著:「親愛的弟兄姊妹……學習互相體諒、珍惜與感恩,將教會當成自己的家」。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標語,但我想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對關渡分堂的感受,因為這裡帶給人的就是一種家的感覺。師母也說,她來到這裡就覺得弟兄姊妹都很好,帶給她溫馨家庭的感覺,我想給她這樣感受的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她產後不久,教會的弟兄姊妹就動員來探望她。我覺得家庭的感覺可能是信友堂的一種特色,因為無論我們在內湖堂或是台北堂實習時,都有類似的感受,很快就能融入弟兄姊妹之中,並且能夠互相產生連結,即使我們已經來到關渡一段時間了,先前在台北堂服事時的雅歌團契(原伉儷團契)第一小組的弟兄姊妹們還會來拜訪我們,看看我們在關渡適不適應,所以在信友堂裡就像在一個大家庭裡一樣,關渡分堂帶給我的感受也是如此。
在這裡服事,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進入第三年了,在青少團契帶的孩子們也從國中進入高中,和他們從相識到共處是一種緩慢的進程,需要有耐心和時間。在與他們的互動過程中,我常常會想起,從前我的輔導們和屬靈長輩們是如何和年輕的我互動,如何用真理和愛心引導帶領我,這些寶貴的經驗成為我現在帶領新一代的參考,也讓我能夠對年輕的弟兄姊妹們有更多的瞭解和認同,這成為我們一起在主裡成長的重要基石,也讓我們更能夠一起學習敬畏神和事奉我們的主。最近這半年來,他們在服事神時所展現的熱忱,常常讓我驚訝。例如,2017年底,有位小弟兄在聖誕節特會後的感想是:「參與的服事太少了,希望能多做一些」;還有在今年暑假的兒童營會中,青少團契幾乎全體動員,與營會同工們一起來服事小孩子。我相信這都是神親自的感動和在他們身上動工的果效,願榮耀都歸於神。
關渡分堂是一間歷史悠久的教會,在「埔頂」這個社區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時間。我待在這裡的時間越長,越發現到很多弟兄姊妹們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委身於基督,背十架跟隨主的成熟態度,我認為這是長執、牧師和眾多屬靈長輩們長期牧養的成果。舉例來說,教會每周二早上有查經小組,這個小組的目標是訓練弟兄姊妹們能服事神和傳揚福音,在郭牧師、林牧師和屬靈長輩們的帶領下,當中的弟兄姊妹們多勇於擔任查經帶領人,也願意主動組織探訪社區內的未信者。有時,他們會見證背十架跟隨主的辛苦,但也同時見證與主同工的奇妙美好。我覺得牧師們和屬靈長輩們的耕耘與弟兄姊妹們的成熟有不可分的關聯。「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另一方面,我也觀察到弟兄姊妹們有個特點,就是他們謙卑順服在上者,也有願意為神擺上的心。我若不說你就絕對不知道,教會中有一個無名的手工團體,每次在教會的大型活動中需要有人協助完成各樣美術佈景、教案道具或戲劇服裝時,她們就會主動請纓上陣,交付的任務和各樣需求他們都全盤接受,花上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來完成,因為這無名團體的指導原則是:「使命必達」,比FedEx還強大。我覺得「謙卑順服,願為主擺上」是關渡信友堂會眾們的特點,也是上帝將關渡的弟兄姊妹放在這社區的原因。
感謝神將我們一家帶到這裡來,也感謝關渡的牧師、長執同工們和眾弟兄姊妹對我們的接納。在這將近三年的服事中,我們一家不但與主一起服事眾弟兄姊妹們,也是與眾弟兄姊妹們一同服事主,我相信上帝在埔頂社區有祂要成就的旨意,我們就是謙卑地跟隨祂,與祂一起同工。
何時信主 | 1995年秋季的某一天 |
屬靈生命中影響深刻的人 | 夏城華人宣道會的丁耀燊牧師 |
最喜歡的聖經經文 |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 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 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
最喜歡的詩歌 | 感謝神 |
最喜歡做的事 | 旅遊、露營、打籃球 |
未來最想做的事 | 世界旅行 |
最希望的代禱 | 家人和親戚的健康都蒙神保守 |
最感動的事 | 能夠讀到碩士,還能結婚生子 |
目前的服事 | 青少事工、兒主事工、詩班、兒童外展事工 |
目前參加的團契 | 感恩小組 |
作者:林宗煌
有幾年的時間,教會一直在尋求一位新的傳道人加入教會的牧養事奉。2015年10月,正當我在家庭和教會雙重服事的壓力之下,李鎬傳道夫婦來到了我們中間。
剛開始和李鎬傳道一起事奉,我就覺得我們配搭得很不錯,在一個規模不大的教會中,能有兩位傳道配搭事奉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在年齡、性格、學經歷,甚至是身材上都可以互補,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願意配搭事奉的心。在服事上,李鎬傳道很認真努力,總是做足了準備,他是一個苦幹實幹型的同工,這一點我們很相像;而在與人互動上,他總是積極主動、滿有熱情,這一點則是我有所不及的地方。
在一起事奉久了,我很自然地發現了他的一些缺點,但也發現了他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他願意學習和改變,這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傳道人不怕有缺點和不足,就怕不能改變,因此我也就比較「敢」針對一些問題對他直言不諱。在事奉上,我很看重講道,因此李鎬傳道講道前,我會審閱他的講章並給予指導和建議,即使已經是週六了,他仍願意大幅地修改講章。有好幾次在他講道結束後,我覺得他改得真好,甚至大大超越了我的建議。
這兩年,李鎬傳道有兩件服事讓我印象深刻。去年感恩節,他帶領青少團契籌辦一個有創意的外展活動,我覺得這件事難度頗高,但後來他卻辦得有聲有色,得到許多會友的肯定。今年,他則組織、帶領了他所能動員的教會同工與青少年們,完成了第一次教會自辦的暑期兒童營。我在他身上看到,他從能夠與人配搭事奉到帶領人一起配搭,對傳道人而言,這是很重要的成長。 今年10月,李鎬傳道要迎接他們家的第二個孩子。家庭與教會的服事可以是雙重的壓力,也可以是互相成就的事奉,盼望他在家庭與教會的生活中能享受主加倍的恩典。